大明皇宮,紫禁城承天門內(nèi),新鄭高氏的一老一少正朝皇宮大內(nèi)徐步而行,幾個隨行中官明知皇帝急盼見著高先生,可這位高先生卻是不緊不慢,還在一邊走,一邊向自家小侄子介紹著皇宮的布局,急得這群大小太監(jiān)恨不能說,“但請高先生先行一步,咱爺們反正沒啥大事,包管給這位小公子介紹得清清楚楚”才好。
但這話想想就好,說就不必說了——就算圣上,在高先生說話之時也從來不會打斷,他們這些天子家奴哪有這樣的膽量?他們敢打斷高拱的話,怕是圣上就敢打斷他們的狗腿!沒柰何,也只能看著高先生對著各門各殿一陣指指點點了。
“務(wù)實你看,這皇城外層,向南者曰大明門,與正陽門、永定門相對。稍東而北,過公生左門向東者,曰長安左門。再東,過玉河橋,自十王府西夾道往北向東者,曰東安門。轉(zhuǎn)而過天師庵草場,再西向北,曰北安門,也就是俗稱的‘厚載門’。轉(zhuǎn)而過太平倉,迤南向西,曰西安門。再南過靈濟(jì)宮、灰廠向西,曰長安右門。紅柵之內(nèi),門之北,則登聞鼓院在焉。此外圍之六門。墻外周圍紅鋪七十二處也。”
高務(wù)實雖然并不清楚三伯這個時候就跟他仔細(xì)解說皇宮方位用意為何,但也不會錯過機(jī)會,一處處暗暗記熟,不斷點頭。
高拱見了,越發(fā)高興,繼續(xù)指點江山一般道:“紫禁城外,向南。這樣式高務(wù)實認(rèn)識,代表的是“肩挑日月,胸懷社稷”之意,能穿這身衣服的,顯然只能是當(dāng)今大明天子、隆慶皇帝朱載垕了。但他的話卻不禁令高務(wù)實稍稍詫異,暗道:“莫非明朝皇帝平時也不怎么喜歡自稱‘朕’的?”
其實這倒是他想多了,唐朝皇帝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自稱朕,只在非常嚴(yán)肅或者重要的場合以朕自稱,但明朝皇帝倒是大多時候是自稱為朕的,只有面對某些特別親近的人的時候,在非正式場合不使用這個專用自稱。當(dāng)然具體還是看皇帝的個性,比如隆慶他老爹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入了魔,很多時候就挺喜歡用道家的名詞來自稱。
高拱見了隆慶,也十分激動,但他仍然謹(jǐn)記君臣之禮,微微往后退了半步,兩手一掙,就欲行禮。皇帝卻不肯了,兩手抓緊他的雙臂,道:“先生何必與我客氣……”忽然看見旁邊跪下去一個小孩子,不禁稍稍一怔,這才松開抓住高拱的手,一拍額頭,帶著幾分恍然,笑瞇瞇地道:“這孩子就是先生的侄兒吧,我聽馮保說了……誒,免禮平身?!?
高務(wù)實本來還有點緊張——畢竟是見皇帝啊,雖說自己是現(xiàn)代人的靈魂,并不把任何人看得比自己高貴,可皇帝在現(xiàn)代人眼里那也是“傳說中”的人物,好容易見著一個活的,激動一點在所難免——只是話說回來,這位皇帝還真跟想象中完全不搭界,即便他老早就從史書里對這位隆慶帝的性格作風(fēng)有所了解,可當(dāng)真看到他溫和得就如同鄰家大叔一樣的時候,這種緊張就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