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蒯明思
李敏想明白過來,看著態(tài)度誠懇的顧正臣放聲大笑。
顧正臣見李敏尚書如此,也放松下來。
后世史料對李敏的記錄很少,只有寥寥幾筆:理學的忠實擁護者,為人清廉奉公,任上頗有建樹。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是整個洪武朝中,任職工部尚書時間最長的一人。
長達五年!
五年,看似不長,但對于洪武朝走馬觀花的尚書們來說,這個任期著實不短了。而洪武六年只是李敏入主工部的
匠人蒯明思
此人是工部下屬的匠人,看得出來,李敏對此人頗是器重,畢竟還有幾個年紀大的匠人,李敏卻沒有問。
能被尚書點名回答問題的,定是不簡單。
顧正臣拱了拱手:“大匠過譽,如你所,只不過是將同樣思路細至一個器物之中罷了?!?
蒯明思回禮,嚴肅地說:“這恰恰是尋常人難以做到之事,或是不愿意去做之事。而縣太爺能在此處破除常規(guī),走尋常人不敢走之路,創(chuàng)出這一新的方式,極其可貴!”
對于尋常匠人而,打造個推車或其他器物,往往是一個人即當鋸匠,也當搭材匠,還當漆工等等……
基本上是一人全包,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控制所有工序,他需要轉(zhuǎn)換工序,而轉(zhuǎn)換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但顧正臣不同,他將一個東西的全部工序給拆解了,將原本一個人負責所有工序,改變?yōu)橐粋€工序一個人,然后高效對接,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就行了。
這種方式雖然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用工量的增加,但與之相應增加的是制造效率與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