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第一名孫緒,探花豐熙,榜眼倫文敘,狀元沈溪。
這個排定順序,在豐熙揭曉為探花之后已經(jīng)排定,可眾殿試閱卷官多數(shù)尚不知曉,李東陽想對弘治皇帝說什么,可此時朱祐樘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榜眼卷和狀元卷的開彌封上,根本就沒留意他人。
劉健對李東陽使了個眼色,微微搖頭,意思是不讓李東陽上前觸霉頭。
“榜眼,南??h倫文敘……”
隨著榜眼的名字公布出來,最后的狀元可以說沒什么懸念了,那篇朱祐樘非常欣賞的狀元卷,原來是出自十三歲的福建寧化縣舉子沈溪之手。
若沈溪是普通考生,那或者眾殿試閱卷官不會有太大意見,但關鍵是沈溪年僅十三,且在禮部會試中因拿到會元而被誹謗為與鬻題案相關,目前鬻題案尚在審訊中,此時將沈溪定為狀元必定要引發(fā)軒然大波。
“狀元,寧化縣沈溪……”
雖然沒什么懸念,不過房官還是將最后的懸念揭曉。
按照道理來說,己未科殿試的閱卷工作到此正式結束,可眼下,殿試閱卷官中便有人認為如此排序極為不妥,尤其是在殿試前就極力想把沈溪從會試會元位置上拉下去平息士子之憤的三法司負責人,其中又以白昂的態(tài)度最為堅決。sm.Ъiqiku.Πet
白昂出列上稟:“陛下,寧化縣舉子沈溪年輕無為,于禮部會試考取會元,已為士子所詬病,若此番擢為狀元,無法領眾新科進士之學風,恐為臣民所仿效,以神童錄為典范,于教化無益??蓪⒋巳私得t用。”
白昂這么說已經(jīng)算是客氣的了,在他本來的觀點中,沈溪年紀輕輕就中了會元。說他沒牽扯進鬻題案都沒人信,可在他見識過沈溪殿試老辣而沉穩(wěn)的筆鋒后,也知道再說鬻題的事,連皇帝都會引為笑談。當下只想讓皇帝把沈溪降名。
以目前的情況看,沈溪降為榜眼已算不錯,而以倫文敘的才學、人品、威望,絕對是狀元的最佳人選。
殿試考卷開彌封之后,才商討將狀元降名。這本不符合規(guī)矩?;实垡呀?jīng)以才學定下了狀元,后又變卦,為人知曉那還不令天下士子寒心?
可這種潛規(guī)則歷朝歷代都有,皇帝也的確有權力規(guī)范百姓教化。
就好似這次殿試考題“禮樂之治”一樣,弄個十三歲的狀元出來,會讓地方考官和百姓以為皇帝喜歡提拔年輕人,未來幾年各級科舉考試中,恐怕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神童”,這是天子治國不想看到的一幕。
朱祐樘聽到白昂的諫,一時沉默不語。作為皇帝要考慮的事情遠比普通臣子更加全面,現(xiàn)在降沈溪的名次僅僅他一句話即可,可這畢竟違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則,作為帝王是不能讓大臣感覺他有失偏頗的。
朱祐樘算是個虛心納諫的君主,在這種時候他更愿意采納大臣的意見,其實也是踢皮球,把事情交給大臣來議論,這樣就算最后有失公允,他也能心安理得,這是眾卿商討出來的結果。朕不過是選擇了采納。
“眾卿以為呢?”問大臣的意見,幾乎是朱祐樘的習慣,在場的眾殿試閱卷官早就見怪不怪。
降還是不降,難道又要投票表決?
朱祐樘先看了三位內(nèi)閣大學士。三人皆沒有表態(tài),在這種時候,不表態(tài)其實當作是默認帝王的決定,朱祐樘隨后看向三位翰林學士。
跟殿試之前委任閱卷官時的情景大概類似,翰林首先要維護的是學子的利益,不能讓朝廷的歪風邪氣影響到士子的選拔。不能說因為考生年紀輕輕便要降名次,自古以來就沒有這等規(guī)矩。
“陛下?!蓖貊苏境鰜恚瑸樯蛳f話,“臣以為,寧化縣舉子沈溪,既能在福建鄉(xiāng)試、禮部會試連過兩關,其必有過人之能,將來可為朝廷之柱梁,若因此而降名詔用,恐不能服人心?!?
王鏊說完,李杰和焦芳都點頭應是,在此問題上,三位翰林學士可以說是共同進退。
而那邊,三法司的當家人也是同氣連枝,大理寺卿王軾出來道:“降名詔用,莫就不為朝廷柱梁?此人不過少年,即便點了一甲,仍舊要待數(shù)年之后才能委以重任,倒不如將機會,留給更能為朝廷所用之人?!惫P趣庫
王軾的話,就算是三位翰林學士也不好反駁。
沈溪年紀太小,一時半會兒不能外放為地方大員,最多算是為未來儲備了個人才,那是否中狀元已無關緊要,就算是個榜眼也算得上是帝王恩**。
朱祐樘仔細想了王軾的話,點頭道:“那就降為榜……”
這話說的平淡,稍微帶著一點疑問,可還未等弘治皇帝說完,旁邊便有人舉著笏板走了出來,施禮道:“陛下,老臣以為如此不妥?!?
“哦?”
朱祐樘抬頭打量走出來的馬文升,問道,“馬卿家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