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維護海貿霸權、占領港口,這全需要海軍。
在與英吉利的一戰(zhàn)里,唐延更是意識到,海軍可以影響一個地區(qū)貿易的興衰。
現在大周商人,已經把英吉利商人徹底擠走了。
開始在印地傾銷棉布、茶葉了。
這就是大周海軍強大。
若是大周輸了,那英吉利人便會繼續(xù)攻占南洋、大越。
進而控制大周的海洋!
唐延只覺得渾身大汗淋漓。
唐延提起筆,開始在紙上寫到《海權論》,他想總結自已航海的所有經驗,提醒大周海洋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在京都的龐之秋,也在紙上寫出了《海權論》三個字。
中原一直都是大陸文明。
但是中原是個善于思考的文明。
龐之秋雖然沒有航海,可是他也看見了海洋貿易引起的變化。
曾經價格昂貴,只有皇室貴族使用的花椒,現在在京都的小餐館已經可以用到。
曾經是做成香囊的香料,現在變成做菜的調味品。
海洋送來了大越的蔗糖,南洋的糧食。
這些貿易,讓大周富裕起來。
龐之秋認真讀過周闖的《重商論》,他明白貿易對于國家的作用。
貿易可以帶來財富。
那是什么帶起了這么巨大的貿易呢?
那當然是海洋!
龐之秋敏銳的察覺到了,未來海洋的重要性。
掌控航路,掌控港口,從而掌控貿易。
隨著貿易的興起,利潤的增高,那么諸國爭奪海洋霸權的沖突便會加劇。
如果大周在南洋的巨大貿易,以及更多的商人出海遠航,前去土澳,前去印地。
這些貿易航線也得有艦隊來保衛(wèi)!
龐之秋把貿易權力、通航權力、港口的補給權力。
全部歸結于“海權”。
龐之秋的文章,就是論述“海權”的重要性。
龐之秋提出,大周應該擴張海權,組建一支強大的艦隊。
海權可以保證大周的貨物賣去世界,也可以清除海上的威脅,保護大周本土!
唐延和龐之秋。
一個是艦隊的都督。
一個是年輕的士子。
二人都不約而同的意識到,海權的龐大作用,并且把這個理論化。
龐之秋的文章寫完后才發(fā)現,他寫多了!
洋洋灑灑的四萬字,這都不是一篇文章了。
而是一本書!
要知道論語都不到兩萬字啊!
四萬字,差不多是兩本論語的長度了!
龐之秋想了想,還是決定整理好文章,給翰林院投稿!
去年的探花宋彥,上次發(fā)掘了周闖這個金子,掌事學士好好的夸贊了他一番。
掌事學士還說,以后有外放的機會,肯定首先考慮宋彥。
宋彥激動不已,近期工作更積極了。
這次,當書吏送來龐之秋的海權論。
宋彥也驚訝了。
這些士子,這么卷的嗎?
都開始篆書了嗎?
這家伙,該不會是拿流水賬來湊數的吧?
宋彥傻了。
此時已經快到下衙的時間。
但宋彥還是一咬牙,翻開龐之秋的文章看起來。
《海權論》
標題簡單明了。
宋彥看完開頭,就沉浸在這篇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