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呂為賓變法后,華江府變成了十分富裕的地區(qū)。
憑借華江港口的優(yōu)良位置,現(xiàn)在華江府已經(jīng)成了余杭最富裕的一個府。
而華江府的特殊位置,也代表著華江府對人才的渴求。
不管是會算數(shù)的賬房伙計,還是可以維修機械的工程師,又或者會說外語的翻譯,甚至琴棋書畫擅長,也會有人爭相聘請。
新官學這種務實的課程安排,得到了中下層百姓的歡迎。
而且華江府的財政充裕,還有商稅補充,所以黃曉并不擔心華江府的官學會出狀況。
但是余杭別的府就說不定了。
辦學是很費錢的事情。
教書先生的薪水,學子的助學金。
一家書院光是每年筆墨紙硯的花費,就是筆不小的金額。
黃曉請教方浩道:
“先生,這怎樣讓書院可以持續(xù)的運轉(zhuǎn)下去,先生可有良策?”
方浩說道:“屬下也翻閱了資料,在前朝時,書院是有公地的?!?
“書院的公地,可以讓學子耕種,產(chǎn)出就拿來供養(yǎng)教師和學子?!?
“但這個辦法沒多久就不行了?!?
黃曉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但是沒想到居然行不通。
方浩說道:“公地是書院的,學子們是為了學習來書院的,哪里會用心耕種?!?
“書院考核是看念書的成績,又不評定耕地的成績,所以耕地的人不上心,田地再多,也種不好啊?!?
黃曉輕嘆一聲說道:“之有理,但是書院怎么不租出去土地呢?”
方浩說道:“這個肯定也不行了?!?
“書院畢竟是念書的地方,出租的田地租金高的話,那輿論會讓書院難以辦立?!?
“但是租金低的話,又沒法養(yǎng)活整個書院的人。”
“最后只能出租給豪紳大戶,時間一久也就被他們挖走墻角了?!?
太難了!
黃曉說道:“方先生,你可有什么好的建議給我?”
方浩說道:“大人,我有個不成熟的主意,但是還得朝廷支持啊?!?
“你盡管講!”
方浩說道:“大人,讓學子耕種不行,那讓學子辦報呢?”
“辦報?”
“大人,我發(fā)現(xiàn)余杭地區(qū)的新邸報賣得很好?!?
“但是新邸報送到余杭,都是幾天后了,看的全是京都的舊新聞?!?
“而且新邸報大多數(shù)都是京都的新聞,余杭并不關心。”
“現(xiàn)在余杭坊間,也有許多私報辦立,但是都沒有規(guī)模?!?
“所以我覺得,如果書院可以籌辦一種屬于余杭的新邸報,那憑借辦報的收入,應該足以支撐書院運轉(zhuǎn)?!?
黃曉一拍大腿,這個辦法實在太絕妙了!
讓讀書人去做報紙,也不算辱沒人才。
人家翰林院都辦報紙呢!
而且新邸報的收益頗豐,聽聞翰林院一次的分紅,都能讓戶部尚書眼熱。
由此可見,辦報有多么賺錢。
而書院也具備這個資源。
書院不缺能寫會算的人才,只要聘請幾個印刷師傅,很快就可以刊發(fā)報紙。
但是朝廷對于地方報紙,一向都非常嚴厲打擊。
報紙這種刊物,是朝廷的咽喉。
所以私報,一直都被朝廷禁止的。
但是官學可并非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