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山西才四百三十來萬人,朝廷一下子想要移民百萬,那就相當于四個人里面就得遷走一個人!
這動作太大,大到了很可能會亂了民心的地步。
朱標短小的胡須動了動:“遷移百萬百姓,填充山東、河南、北平等地,唯有如此,才能讓田畝數(shù)量大幅增長,才能奠定盛世之基。”
山西人口太多了,田畝又太少了,尤其是大量田畝集中在大戶手中,多數(shù)百姓只能淪為佃戶,一年到頭的佝僂換來的只是茍活一個春秋,沒有半點的積蓄與剩余。
說起來,山西也是占了地利。
元末災(zāi)荒、戰(zhàn)亂肆虐山東、河南、兩淮、北平等地,有些縣殺到了只剩下兩個姓,有些大城殺到了只有幾十戶,更不要說縣城之外的村落。
真正的千里無人煙。
休養(yǎng)生息十余年,中原諸州的元氣依舊虧得厲害,距離恢復(fù)依舊遙遙。
而在那段時間里山西,壓根就沒什么大戰(zhàn),徐達拿下山西的過程,基本上也是受降的過程。
長期的安穩(wěn),自然匯聚了各地逃難而來的百姓,加上那些年山西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人口數(shù)量自然增多。
只不過,人增多了,地可沒增加多少,沒辦法,山西地形就這樣,山多地少,你就是再墾荒,那也不能在石頭上種莊稼。
山西人均田畝過少,田畝過于集中在大戶之中,農(nóng)民普遍是佃戶,山東、河南等地空有良田荒蕪,缺乏人力墾荒耕種,這些現(xiàn)實都決定了移民勢在必行。
當然,從戰(zhàn)略上來考慮,山東、河南等地是北平的大后方,一旦宣府、北平、遼東等地告急,第一個被征召運輸糧草的,絕對是山東、河南等地的百姓。
如果說山東、河南百姓人口數(shù)量少,能抽調(diào)出來的人丁有限,那損害的將是北方大局。畢竟北平有戰(zhàn)事,你總不能從山西調(diào)糧吧,等糧車從太行山里鉆出來,戰(zhàn)爭都結(jié)束了……
作為戰(zhàn)略后方,需要大量的人丁,也需要充足的糧食。
唯有移民,方可解決這些問題。
徐達明白這些道理,也清楚山西人口眾多,移一些人出去也無妨,只是十分擔憂:“遷移山西百姓臣不反對,可百萬之巨,很可能會生出亂子,反而不利大局。”
朱標微微點頭,對徐達伸出了三根手指:“移民百萬同樣分三步走,第一步,力爭今年移民十萬人。第二步,準備三年時間,移民四十萬。第三步,用五年時間,移民六十萬?!?
“換之,未來近十年,山西需要集中力氣解決移民問題。朝廷在這方面也需要出力氣,之前孤所說的走私所得利潤,便需要全部應(yīng)用在這件事上。當然,只靠走私所得利根本不能填補這個窟窿……”
移民不是什么難事,搬家而已。
真正的困難在于這些人愿不愿意搬家,搬家之后如何安頓,而這一切都需要錢來驅(qū)動。
光說到了山東給他們每戶五十畝地,不給他們耕牛、農(nóng)具與錢糧,靠著一雙手想墾出五十畝的荒地來,那也不現(xiàn)實啊。朝廷不是不能一次多遷移一些百姓,只是財政壓力在那擱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
朱標對徐達道:“移民之事雖然需要的時日長,可影響并不小,地方上不允許出現(xiàn)亂子,魏國公明白孤的意思吧?”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