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驛堂上高坐,李欽載命人設(shè)宴。
漁民和家卷們感激涕零,當(dāng)飯菜端上來后,漁民們赫然發(fā)現(xiàn),宴上只有飯菜和清水,沒有酒。
李欽載端起一盞清水,望向亡者的家卷們,沉聲道:“諸位的丈夫或兒子因我而死,如今尚在孝期,飲酒未免對(duì)亡者不敬,只備薄水一杯,以敬高義之輩?!?
家卷們紛紛起身,含淚行禮。
李欽載淺啜一口清水,暗暗嘆息。
因他而戰(zhàn)死的人,他們生前的責(zé)任,該自己來幫他們擔(dān)起了。
宴席的氣氛有些沉悶,一個(gè)時(shí)辰后,宴席結(jié)束,李欽載夫妻倆又將眾人送出館驛門外。
隨即李欽載又與崔婕商量,幾位漁民和亡者家卷的生計(jì)從此以后由李家來承擔(dān),給他們?cè)诘侵莩峭赓I地,蓋房,若離不開打魚的生計(jì),也可以給他們打造新船等等。
崔婕會(huì)意,馬上親自去辦。
第二天,李欽載很早就起了,崔婕推著輪椅,夫妻倆帶上弟子和部曲出了門。
今日的目的地是登州城外一個(gè)偏僻的村莊。
那里是鄭三郎的故鄉(xiāng)。
車行半日,來到一個(gè)看起來非常窮困的莊子上,莊子里房屋矮小,里面人丁稀少,壯年勞力更是少見。
一路問到鄭三郎的家,鄭三郎家中父母俱在,還有一位兄長。
鄭三郎生前力氣大,但飯量也大,一家?guī)桩€薄田實(shí)在養(yǎng)不活他,這才讓他去登州城里自己找活計(jì),也造就了李欽載與鄭三郎的相識(shí)。
被部曲抬下馬車,破舊簡陋的屋子前,鄭三郎的父母和兄長一臉緊張地看著他。
李欽載含淚告訴他們,鄭三郎已殉國,尸骸埋葬在高句麗烏骨城外,帶回來的只有他生前的幾件衣裳。
父母和兄長震驚之后,跪地大哭不止。
李欽載坐在輪椅上,暗然地垂頭嘆息。
莊子外的一座不知名的青山上,建起了一座衣冠冢,石碑上刻著鄭三郎的名字,落款的不僅有他的父母兄長,還有一行小字。
“承恩茍活之人,唐,渭南縣公李欽載敬立。”
白色的旗幡林立在墳頭,部曲們分立各個(gè)方位,搖著手里的招魂幡,李欽載和崔婕跪在正中,他的身后,正是鄭三郎死也不肯放手的那面染血的帥旗。
帥旗獵獵,迎風(fēng)招搖。
部曲們搖旗高喝。
“英靈不遠(yuǎn),魂兮歸來!”
李欽載闔眼,腦海里仿佛又看到了鄭三郎那張憨厚的臉。
鄭三郎說,李帥你管飯嗎?
鄭三郎說,李帥,馮頭兒說了,帥旗不能倒。
鄭三郎還說,李帥,我好冷啊……
不知不覺,李欽載的淚水蜿蜒而下,嘴里卻含笑喃喃:“這憨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