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知識的敬畏,對功名的追逐,從古至今無出其右者。
若論讀書的初衷,其實大多數(shù)沒那么高尚。
很簡單的一句話,讀書為了考取功名,為了做官。
至于做了官之后,當(dāng)然是家族跟著雞犬升天,家業(yè)開始興旺,古人說的“家國天下”,“家”排在“國”的前面,已經(jīng)很能說明問題了。
等到官位穩(wěn)固了,步步為營往上爬了,官場上有了利益同盟和黨羽了,那時再考慮忠君報國,為民謀福的事。
不可否認(rèn),世上確實存在那種讀書為了報效君國的人,不過數(shù)量非常少,大部分人讀書也好,做官也好,其實初衷都是為了個人或家族的利益。
人性并沒有那么美好,對想當(dāng)官的人來說,要求他們?yōu)閳笮Ъ覈x書,未免太不現(xiàn)實。
科舉的本質(zhì)是遏制世家的勢力發(fā)展,提攜寒門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所有這些本質(zhì)里,關(guān)于人性的部分,其實沒法去要求什么。
寒門子弟讀書的初衷,大多也是為了改變個人和家族的命運(yùn),終究也是追逐利益的。
追逐利益不可怕,英明的君主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將利益變成他們效忠的動力。
李欽載話里的意思,李治聽懂了。
“景初的意思是說,事實上民間的讀書人并不少,不過世家子弟讀書看起來比民間的多而已,對嗎?”
李欽載點(diǎn)頭:“是,大唐立國至今數(shù)十年,天下承平,民心思定,太宗先帝與陛下為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盛世之兆,首先是溫飽,滿足了溫飽,人會產(chǎn)生欲望,對功名的欲望,對權(quán)色的欲望,無論貧富,人的欲望是沒有區(qū)別的?!?
武后澹澹地道:“景初說民間讀書人其實也不少,為何十余年來科考所取者,大多是世家子弟?”
李欽載不慌不忙地道:“是因為朝廷科舉取士的過程出了問題?!?
李治眉梢一挑:“朕愿聞其詳?!?
“其一,能來長安參加科考的各地讀書人,是需要地方官府薦舉的,雖然陛下三令五申地方官府必須薦舉寒門子弟,但上令下達(dá),中間難免被人鉆了空子。”
“所以地方官員推薦來長安科考的考生里,摻雜了大量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弟的基數(shù)龐大,高中功名被朝廷錄用的幾率也就大了?!?
“其二,長安朝堂批閱試卷的官員也有問題,朝臣大多出自世家,他們必須站在世家的立場上,為各自的家族謀利。”
“同樣精彩優(yōu)秀的兩份試卷擺在面前,閱卷官員首先看的是考生的姓名和出身,世家出身的考生,錄用的幾率比寒門子弟更大,這是無法否認(rèn)的事實?!?
李欽載頓了頓,道:“科舉制從朝廷而始,然而政令出宮廷,卻諸多阻礙,再好的制度若被有心人利用,政令下達(dá)地方,往往完全變了味道,最終人亡政息,一場徒勞?!?
李治坐直了身子,沉聲道:“景初所有理,朕今日振聾發(fā)聵,受教了?!?
說著李治望向武后,武后也是一臉凝重,點(diǎn)頭緩緩道:“景初若不,臣妾還不知科舉竟有如此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