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積云就是這么想的。
她不由感慨王華的機敏,給他一個稱賞的眼神。
王華得意的胸脯都挺了挺。
周正腦子一轉(zhuǎn)也明白過來。他笑道:“我這就去辦。”
宋積云點頭,回了口袋胡同。
接下來的幾天,她都沒有出門,不是伏案畫著圖樣,就是查資料,要不就是在院子里轉(zhuǎn)著圈,放松放松,休息一會。
直到斜街的二條胡同那邊傳來消息,說他們按著宋積云的要求燒了一窯,成品率有五成。
宋積云挺高興的。
鄭全更是道:“我們宋家窯廠的小一輩也算是立起來了?!?
傳統(tǒng)的窯廠就是這樣,講究一個薪火相傳。只要年輕一輩里有能拿得出手的人物,這個窯廠至少二十年不會倒。
宋積云和鄭全往二條胡同那邊去,沉吟道:“你說,我們在景德鎮(zhèn)開個專門告訴別人燒瓷的學(xué)坊怎么樣?”
這樣,就可以網(wǎng)羅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了。
鄭全遲疑道:“當年老爺在世的時候也說過這想法,可是,手藝是各家?guī)煾党燥埖谋臼?,他們不會輕易傳給別人。如果宋家的手藝對外人放開了,人多口雜的,肯定有人會想辦法教給別人。最后吃虧的還是宋家。除非讓其他窯廠的那些師傅也能拿出家傳的本事,學(xué)了手藝的人又能保守秘密?!?
這不是一天兩天能辦成的事。
宋積云笑道:“困難肯定多,就看我們能不能瞅準機會做這件事了?!?
鄭全對她是很信服的,聞笑道:“我聽你的。你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宋積云哈哈地笑。
到了二條胡同,發(fā)現(xiàn)小項師傅和小郭師傅等人都擠在窯口說著話。
見她過來,眾人紛紛行禮,小項師傅和小郭師傅和她說起了燒瓷的事:“天氣雖然干燥,但我們減少了坯胎的風干時間,然后也減少了燒制時間?!?
小項師傅拿起一個燒裂的小碗,指了其中的記號給她看:“這是我們曬了七天的碗,就燒破了。我尋思著,我們還是得先燒素坯,再上釉,成品率肯定會高一些。”
小郭師傅在旁邊道:“也不知道宮里要的是什么樣的瓷器。若是要甜白瓷或者是像甜白瓷這樣的單色釉呢?”
就是只有一種顏色的瓷器。
這種瓷器只燒一爐更節(jié)省時間和成本。
宋積云笑道:“我們又不是為了販賣。別說是給宮里的貴人了,就算是給御窯廠燒瓷,我們哪一次是計了成本的?”
小郭師傅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
小項師傅就去提了個燒裂了的尺高觀世音像,道:“東家,我們想著,太皇太后也有些春秋了,說不定會讓我們燒觀世音之類的,我們也試著燒了一個。可您看,這佛像的面相,太圓潤了,反而不如玉瓷燒出來的好看?!?
宋積云想了想,道:“那就兩種土都燒。做好萬全的準備?!?
兩位小師傅應(yīng)是,一群人又蹲在扒了一半的窯口開始點評各種燒成了和沒有燒成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