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風(fēng)潮一旦刮起來,恐怕就不是隨便能
.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playblock;margin0
0
10px
0;border-radius
3px
3px;border1px
solid
f2f2f2;}
.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
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
3px
0
0
3px;line-height
22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
10px;height40px;width40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floatleft;}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p{margin
0;}
@media
(max-width
768px){.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show-pc{display
none;}}
.show-app2-content
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
.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
3px
3px
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
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
relative;line-height
22px;}
.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
是隨便能平息下來的,對朝廷的威脅有多大,馮紫英都能明白,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一句話,朝廷命脈,不能假于人手,最起碼,在運河上,無論其他任何風(fēng)險,都是在朝廷可控制下的,而一旦下海,那便真的不可控了。
當(dāng)然也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漕運關(guān)乎萬千人利益,甚至沿線官員們一樣身涉其中,這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但漕運的成本和弊病卻是擺在眾人面前的,只能說想辦法去彌補和減輕,但要說徹底改為海運,恐怕沒有誰敢做這個冒險嘗試。
漕運海運利弊其實很明顯,朝廷諸公內(nèi)心也心知肚明。
一個缺乏海權(quán)的朝廷,短時間內(nèi)是不可能改變這個模式的,馮紫英也沒指望說一下子就能廢除漕運,但運河對黃河治理的影響,朝廷每年在維持運河水位上所投入的花費,的確驚人,須得要認真考量。
"其實近海運輸?shù)娘L(fēng)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只是本朝沿襲前明之制,海禁日久,使得沿海航運一直停滯不前,包括造船業(yè)亦是落后于西夷甚遠,若是能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再加以重視,整飭建立水師艦隊,肅清沿海倭寇,這海運取代漕運并非不可行。"
馮紫英見這幾位都是豎起耳朵聽自己的觀點,也知道自己現(xiàn)在成了知名人物,尤其是一些新觀點新思路都是從這里出來,都想從中揣摩出一二來。
但自己現(xiàn)在不是庶吉士了,而是翰林院修撰了,所以辭間也需要更謹(jǐn)慎一些,以防被人抓住把柄。
"當(dāng)然運河一線的短距離運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下官只是說漕運,嗯,這等從江南到京師的大宗貨物運輸類型則可以用海運來取代,但這都是后話了,日后有多少變化,誰也說不清楚。"
崔景榮點點頭,先前他還擔(dān)心這位馮修撰會是一個心高氣傲恃寵而驕的角色,現(xiàn)在看來這個家伙穩(wěn)重老練程度比起那些積年老吏不遑多讓,但是偶爾流露出來崢嶸鋒芒也讓人明白此子能在短短一兩年間就在朝廷中闖出這么大的動靜來并非偶然。
崔景榮自然清楚馮紫英背后有哪些人,齊永泰、喬應(yīng)甲乃至柴恪等幾人,前兩人是他的恩師舉主,柴恪則是從欣賞到現(xiàn)在的利益攸關(guān)。
只要柴恪一天還在三邊擔(dān)任總督,那么就會需要像馮紫英這種已經(jīng)在永隆五年這一科進士中嶄露頭角的風(fēng)頭人物為其搖旗吶喊。
作為北人,崔景榮和齊永泰、喬應(yīng)甲自然是同氣連枝的,臨行之前,喬應(yīng)甲和齊永泰都分別和他打了招呼,希望在這一次南下行程中要關(guān)照馮紫英,崔景榮自然責(zé)無旁貸。
齊喬二位現(xiàn)在算得上是北地士人在朝廷中的中堅力量,尤其是齊永泰更是北地士人的翹楚,崔景榮也感覺這二人有些要把馮紫英此子當(dāng)作未來北地士人的接班人在培養(yǎng),其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本科狀元練國事,這讓崔景榮還是有些不太認可的?!?
其他不說,練國事一是狀元,加之本身就是書香士紳之家出身,出身就比馮紫英這種武勛出身底蘊更足,而且也是崔景榮的河南鄉(xiāng)人。
而且最為關(guān)鍵的一點是馮紫英在詩文和經(jīng)義上都明顯欠缺底蘊,這是包括崔景榮在內(nèi)很多北地士人難以接受或者不太認可的。
在包括崔景榮的不少北地士人看來,培養(yǎng)肯定是要培養(yǎng)的,但是也應(yīng)當(dāng)要分一個主次。
練國事狀元出身,比馮紫英更早授翰林院修撰,而且在翰林院這一年多時間里極受好評,一干同僚們也都十分推崇他,黃汝良對練國事更是嘉譽有加。
雖說現(xiàn)在練國事沒有西征平叛和提出開海舉債之略的馮紫英名氣那么大,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馮紫英的很多功勞名聲都是建立在"偶然性"和"運氣"之上的,一些方略也還是有些嘩眾取寵的感覺在其中。
甚至包括這個開海舉債之略,只要一天沒有成功,朝廷沒能從中獲得巨大好處,那么質(zhì)疑聲就永遠不會消散。
或者說即便是成功了,獲得巨大利益了,但有利有弊,還是會有很多人要質(zhì)疑和反對,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絕不會缺少反對者和批評者,甚至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紫英,倒也不必太過拘泥,只要于國事有利,很多想法觀點其實都是可以探討爭論的。"崔景榮微笑著點點頭,"今兒個我們就在這里歇息吧,明日一早便可解纜南下,大家好生休息一番。"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