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playblock;margin0
0
10px
0;border-radius
3px
3px;border1px
solid
f2f2f2;}
.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
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
3px
0
0
3px;line-height
22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
10px;height40px;width40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floatleft;}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p{margin
0;}
@media
(max-width
768px){.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show-pc{display
none;}}
.show-app2-content
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
.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
3px
3px
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
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
relative;line-height
22px;}
.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
官船緩緩駛入通州張家灣外的碼頭上。
夕陽余溫讓人站在船頭難以感受到多少暖意,倒是烈烈的北風劈面,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大光樓巍然聳立,那是查驗進京貨物所在關司,工部和戶部在這里都設有分司。
南來北往的船只在這里駐留,使得張家灣成為京師城外一等一的碼頭大埠。
碼頭上穿梭不息的馬車和挑夫們摩肩接踵,為了爭搶道路,罵聲不斷,時而威脅,時而哀求,……
還有那吆喝著販賣時令貨物的小販機敏的尋找著買主,不時賣弄炫耀般的夸贊自己籃子里的物事,以圖吸引客人,偶爾得手,便是眉花眼笑,碎銀子和銅錢嘩啦作響,勾勒出一副人間百態(tài)圖。
四處張望尋找伙伴的商旅,或胸有成竹,或心急如焚,或膽怯畏縮,面對招呼著歇息的客棧旅舍小二殷勤作態(tài),更是妙態(tài)橫生。
矜持負手站立的官吏游目四顧,似乎是在尋找著獵物,而挎刀叉腰的衙役則是目光灼灼,猶如貓看老鼠,……
或喜笑顏開或拈指估算的歇家,呼朋引伴,時不時的豪氣四溢的拍胸戟指,似乎是在慷慨表態(tài),其他人盡皆附和而笑,……
一副無比和諧繁榮的絕美畫卷展現在眾人面前。
大壩背后的葫蘆頭是專門用來轉運漕糧的碼頭,尋??拓洿遣荒苓M入的,不過負有特殊任務的官船自然不在話下。
這一線現在已經成為京師城外最繁華的一個區(qū)域了,南來北往的客人多半是在這里打尖歇腳,而大宗貨物如糧食、布匹、鹽巴、木材、藥材、瓷器也多選擇在這里周轉。
眾多商賈云集于此,使得客棧旅舍和各類日雜商鋪也是日益繁華,加上各類歇家也都是選擇這里作為溝通之地,所以才有今日盛景。
"前明對通州的發(fā)展功不可沒,若非如此,我朝還得要在這里花大力氣才行。"崔景榮看這里外漕河的繁榮景象,忍不住慨嘆,"元熙年前對通惠河的疏浚更是奠定了百年漕運之地朝陽門外的基礎,可別小看這五十里地,每年節(jié)省的轉運用度就能超過十萬兩,只需要一兩萬兩的疏浚花費,原來這一段單單是漕糧轉運就要花上十五萬兩銀子,……"
崔景榮是老戶部了,對于這漕糧進京和其他貨物要在這里進行轉運的麻煩程度了如指掌。
而元熙年間對朝陽門外到這一段的疏浚開挖,徹底解決了問題,雖然這一線的船只規(guī)格要小許多,載貨量都多在一百五十石左右,但是盡皆兩萬斤的規(guī)模也足以讓一般的客貨船通行了。
像馮紫英他們這一行十來人所用官船就是一艘載重量不過萬斤左右的中型船只,因為要講求舒適度,所以許多船艙里的物件設施便不能少,實際上能容納的人數也就只能是三十人作用。
換了別的同型船只,載客量起碼是五十人以上,甚至可以達到七八十人。
幾個單獨的船艙無疑是為包括馮紫英在內的幾名官員們準備的,另外像資格老一些的吏員也能分到一個窄一些的單間艙,而龍禁尉的幾位也都是安排了單間。
"單單是這樣一項就能節(jié)省這么多,足見這漕運的花費有多大,崔大人,戶部難道就沒有從這個角度考慮過么"馮紫英笑著提出疑問。
"紫英,你這個問題提得好,起碼有不下十個人都和我說起過這事兒,但是漕運關系重大,每年雖然有漂沒,但都在朝廷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但如果改走海運,不說其他,若是遇上風暴或者迷航,一下子沒了,那朝廷怎么辦,京師怎么辦"崔景榮反問。
幾個人站在船頭上看著兩岸碼頭上的景色,一種指點江山的感覺涌上心間。
"不僅僅如此,除了海上風暴外,倭寇橫行也是一大不可預測的隱憂。"吳亮嗣搖搖頭,"北元曾經就開啟海運通道,但是全看方國珍臉色行事,便是朱元璋也一樣拿方國珍沒辦法,只要倭人在海上占據優(yōu)勢,海運便永遠不可行,……"
實際上真的一兩撥船遇上災難或者被倭寇搶掠也不至于影響到京師城糧食的需求,但是人心卻是最難測的,也許這樣一個消息就可能引發(fā)京師城中百萬局面的不安,甚至搶購,而從眾心理更是難以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