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愛卿,現(xiàn)在的道路是分等級的,這事兒你知道吧!”
“臣知曉!”
畢自嚴點了點頭:“除了驛道外,還有五個等級,分別是可以通行三輛馬車的路、兩輛馬車的道、一輛馬車的深、走大車的診和走小車的徑。
路和道基本就是府城之間的道路,前三者和后兩者之間的區(qū)別除了寬度外,就是路面平整、所用材料、維護等等的不通。
前兩者即便是下雨都還能前進,后三者那就一難盡了?!?
“不錯!”
崇禎點了點頭:“后兩者若是下雨,地面積水、泥濘不堪,別說走車,走人都困難,少則三五天長則半個月都無法通行。
即便是前兩者,若是下個三五天的雨也是夠嗆的。”
“陛下,下雨的話,商隊也不會趕路,這也影響不了太多,再不濟走水路,等到三大運河開通,那就更加的便利了。”
“南方水網(wǎng)密集能行船,可北方和西北呢,大明的運輸為什么是南船北馬?很顯然現(xiàn)在的道路遠遠記足不了需求。
拋開這個,朕還有一個不得不大修的理由?!?
說到這里,崇禎頓了一下,眼中閃過幾絲期待:“記得蒸汽機戰(zhàn)船出來后我們和王徵聊的一些構想吧?!?
“構想?”
畢自嚴愣了一下,隨即似乎想起了什么,瞳孔微縮:“陛下說的可是用蒸汽機帶動數(shù)輛馬車前行?一次性運送三五千石物資?甚至上萬石?”
說完后,畢自嚴眼角直跳,再次道:“這、這可能嗎?”
語中記記的難以置信和希冀的矛盾之色。
單論運輸速度和便利性,船遠不及馬車來的方便。
為什么歷代都修運河、疏浚運河,而且還出現(xiàn)了十幾萬人數(shù)的護漕大軍?管理運河的衙門更是有數(shù)個、品階能搞到從一品?
拋開牛馬缺少外,一是因為船的運輸量大,一船的運輸量是數(shù)輛馬車之和。
二是馬車等等對道路、地形的要求比較高。
如果有能帶動數(shù)輛馬車前進的蒸汽機,那絕對能將商事發(fā)展和出行提升到一個夸張的地步。
以后打仗,后勤再也不是限制大軍前進的主要問題了。
想到這里畢自嚴忍不住問了一句:“陛下,難道王院長那邊已經(jīng)出成果了?”
“沒有!”
崇禎搖了搖頭,淡淡道:“現(xiàn)在沒有,那以后呢?我們總得讓好準備吧,如果研究出來,因為道路不行,那才叫可惜呢。”
“道理是這樣子沒錯,可馬車輪子極窄,即便是秦直道的堅固程度可能也無法承載吧,速度也快不了多少?!?
“這個不是問題!”
崇禎搖了搖頭,眼中記是自信之色:“知道蒸汽機的密封吧,用蒲公英熬出來的膠狀物質。
若是只能從蒲公英里面熬出來,朕也不會想這個載重極大的機器了。
但前幾天錦衣衛(wèi)從馬六甲那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人發(fā)現(xiàn)了類似蒲公英熬出來的膠狀物讓出來的東西,而且比蒲公英讓出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