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平分!”
“將戰(zhàn)船平分,分散在我們推測出的明軍可能進攻的八個港口城池?!?
“第二,重點防守明軍最可能進攻的三四個港口,重兵把守,集中優(yōu)勢力量干掉一支算一支。
然后再反向包圍明軍其他水師,做到發(fā)現(xiàn)一支殲滅一支,不追求大面積勝利,只追求局部的大勝和徹底滅絕?!?
“前者的優(yōu)勢是能確保與敵人接觸,減少其他港口無人防守而被大明攻擊。
劣勢是平分后戰(zhàn)船數(shù)量少了,應(yīng)對的力量就差了,搞不好就會反被明軍給覆滅掉。”
“后者的優(yōu)勢是能集中應(yīng)對,只要猜中了,明軍來攻擊了,那么就能殲滅。
劣勢是力量的集中就會放棄一些港口城池的防守,讓明軍攻占?!?
“兩種打法,諸位說說看吧!”
說完兩種打法之后,鄭樽走到一邊,展開安南的地圖,盯著地圖思索著。
諸國眾水師將領(lǐng)則是思索著兩種打法。
“我贊同第二種打法,干掉一支是一支,至于說忽略了其他城池,之前就說好了明軍登陸就投降,只要不抵抗,反正沒有生命危險?!?
“不行,沒有生命危險是不錯,但問題是明軍攻占港口后能切斷運輸補給線了,到時候怎么辦?”
“對,我也是出于這種考慮,我們水師的存在就是保證補給的,這關(guān)系到諒山聯(lián)軍戰(zhàn)力的問題!”
“不,你們考慮錯了,只要防守住重點的幾個港口城池,將明軍覆滅之后,那些被明軍攻占的城池我們再合圍下去,他們不撤走就只能被我們包圍,
以諒山那邊的糧草儲備,堅持個把月是沒問題,而我們這邊應(yīng)該不用半個月吧!”
“有道理,要么不打,要打就將他們覆滅,覆滅一點少一點,長久看這是有利的。”
“贊成,第二種是最好的,如果明軍水師戰(zhàn)船數(shù)量多,那就集中在重點的幾城。
如果明軍水師數(shù)量少,那么就可以從集中的港口再分散,這個時候只要我們比他們快就行了?!?
“咦,還真是,從海防城到順化城是一千里左右,如果只防守四個重點城池,那么間隔就是兩百里,
明軍在海岸線五十里內(nèi)我們就能判斷出他們的意圖,這個時候再分兵也來的來,
如果他們繼續(xù)進攻,就會被我們上下包圍,如果撤走,那么就沒有損失。”
“就這么定了!”
“如此甚好!”
“完美!”
……
“老鄭,我們商量好了,第二種打法,但略微有些變動!”
阮氏水師總督阮福志找到了正在分析地圖的鄭樽,并將戰(zhàn)法講了一遍。
鄭樽點了點頭:“我也是傾向這種打法,能消滅掉一部分是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