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山**石見黑石頭村本是個美麗的小漁村,在這里即使是嚴(yán)寒的冬季也能看到滿山松樹的青翠?;野咨淙~林穿插其間,厚實的枯葉讓山林別有一番韻味。位于山坳間的漁村人口不過百人常年以打漁為生,海邊鹽堿較重要想種地也得向東走上很久才能種一點大米勉強糊口。冬季不是打魚的好時節(jié),忙碌了一年的漁民們或在海邊撿拾些沖上海灘的貝殼為家里增加一點果腹地食物。別看石見有銀山,這里也因為銀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日本百姓們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
日本漁民一般不會在冬季冒險出海,主要還是他們的漁船過于單薄不抗風(fēng)浪,要是在冬季出海翻沉冰冷的海水幾乎是讓他們沒有生還的可能。這幾日漁民們多少有些不安,他們隱隱約約看到了西面遠(yuǎn)處大海上有幾艘帆船的影子。根據(jù)他們常年在海上打魚的經(jīng)驗,這幾艘帆船不是日本國常見的朱印船,更不是日本水軍特有的戰(zhàn)船,而是他們沒見過的船型。這些船還會派出小船在海面上到處轉(zhuǎn)悠,就是晚上還會掛起燈籠如同飄蕩在海面上的幽靈。
日本漁民多少也知道日本海附近有海盜,可海盜大都是日本人一般也不會劫掠貧苦地漁村。**是有水師可他們數(shù)百年來被日本人壓制不敢動彈,日本漁民也不相信海面上的帆船是**水師。既然這些帆船不是海盜,這么多天也沒有上岸襲擾,漁民們也漸漸放松了警惕。他們認(rèn)為家里窮得就剩下一口鐵鍋,而且還是一口破鍋,即便是海盜要搶也搶不到啥值錢東西。
最早抵達黑石頭村海面的破奴軍,是由楚留香帶隊的破奴軍斥候隊。急于立功的楚留香在得到先期抵達快船引路后,帶著六百多斥候換乘小船沖上了海岸。其實事情并沒有他們想象中那么復(fù)雜,六百多斥候包圍一個小漁村并沒有費多少工夫。不過楚留香也沒有濫殺無辜,就是這點蚊子腿上的肉他們也要吞進肚子里。隨著白天破奴軍主力陸續(xù)登陸,破奴軍水師開始修建棧橋碼頭,以方便軍資轉(zhuǎn)運上岸。
戰(zhàn)役行營大總管張通上岸后,修建了兩座堅固大營,登陸的左二丫部則快速向東搜索前進。**派來的測繪參謀與各部隨軍參謀一道,以黑石頭村破奴軍大營為中心,對該地進行測繪并繪制地圖。其實黑石頭村離石見銀山銀礦直線距離也就是四十多里,并沒有通往西面海邊的道路。進入山區(qū)的左二丫部,一面探查敵情,一面謀劃一條石見銀山通往黑石頭村的道路。修建道路一直都是破奴軍的強項,只不過在捅開倭國石見銀礦山這個螞蜂窩前破奴軍只是以占據(jù)要地為戰(zhàn)役前期目標(biāo)。
石見銀礦山通往外界的道路有兩條,一是通往東面的主路,另一條是通往出云港口的大路。當(dāng)然許多小路也不少,左二丫二萬戰(zhàn)兵在到達石見銀山附近時,看守道路的戰(zhàn)兵就去掉了整支大軍的六成。雖然破奴軍控制了石見銀礦山附近所有高地和道路要點,也沒有急于發(fā)起進攻,這主要還是破奴軍要在倭國完全反應(yīng)過來前,構(gòu)筑一條完整的后方大營。
得益于倭國石見銀礦山是各方勢力常年爭奪之地,這里的村莊和百姓極為稀少,破奴軍左二丫部幾乎是發(fā)現(xiàn)一個村落就完全封鎖一個村莊。能用戰(zhàn)刀解決問題時,并沒有用火銃解決問題。他們一路上抓捕了上千倭國百姓,全部都悄悄押解到黑石頭村。張通部協(xié)統(tǒng)段滿貴在倭國百姓中選擇出六百有家眷的男丁,按照參謀制定的道路修筑一條通往石見銀山的小道。張通要求這條山道必須寬一丈半,每隔三十丈必須有一處二丈半寬大道路。這是張通考慮到破奴軍箱車和火炮的寬度,特意下達的指令。
卸載各項軍資的的速度并不快,特別是戰(zhàn)兵營用的火炮直到五天后才運輸?shù)胶谑^后方營地。得益于破奴軍水師在海面上進行了有效遮蔽,倭國這段時間也沒有發(fā)覺破奴軍如此大的軍事行動。當(dāng)五十門火炮完全進入黑石頭主營后,張通向左二丫下達了攻占倭國石見銀礦山的命令,同時,張通下令隱岐島上的付瑞閣隨時做好增援準(zhǔn)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