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段秋雨以前聽陳尋講解過一些相關(guān)內(nèi)容,越品味雙眸越亮,越覺得有道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陳尋繼續(xù)道:“人心思慮雜念眾多,又該如何返回到無思無慮的先天狀態(tài),由人心變?yōu)榈佬??那就是在心上下苦功夫,時時刻刻守著自己的念頭,每一個念頭出來之后,就分辨念頭是善是惡,惡的要祛除,善的要發(fā)揚(yáng)光大。
這就是《道德經(jīng)》所說的‘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惡的念頭損之又損,便能人心死,道心活。
這也是《易經(jīng)》所說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念頭越來越少,最終念頭消失不見,心靜到了極處,便是‘寂然不動’,便能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感而遂通天下’,也就是通曉天地間所有道理。
所以王陽明才說天地間的所有道理,都由心上流出來。”
課堂里鴉雀無聲,一片寂靜,都被陳尋這番驚世駭俗的論給驚呆了。
就連呂錦鋒都長大了嘴,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愣愣的忘了反駁,又或者說,他壓根不知道該怎么反駁。
只聽陳尋最后總結(jié)道:“王陽明有詩云,‘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在心上用功,祛除惡的念頭,發(fā)揚(yáng)善的念頭,就是‘格物’。
惡的念頭越來越少,動心起念皆是善,就是‘致知’,通過在心上‘格物致知’,最終人心死,道心活,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