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學的監(jiān)生是吃公糧的,一個月三斗米,哪怕是有朝一日被朝廷授予官職,絕大部分也只是個不入流的教喻,運氣好點是個主簿、縣丞,根本就沒幾個能吃上正七品知縣的俸祿。
更要命的是,國子學那么多人,每年進入朝廷為官的數(shù)量很不穩(wěn)定,少的時候就那么七八人,多的時候有上百人,不過也未必是好事,不過是送到外地去教書或打雜。比如八年時,就有一批監(jiān)生去了北方,聽說日子過得很是凄惶,尤其是冬日……
有機會吃正七品的俸祿,誰不想搏一搏?
顧正臣笑了,不說目的,只說待遇,這事好辦,若是告訴他們選拔出來的人當什么匠人,搞什么研究,沒辦法整日曰來曰去,估計是不會有什么人參與。
(請)
\n
國子學,三道題
儒家正統(tǒng),是他們的堅持,他們不屑于雜學末流。不過沒關系,一個個不為五斗米折腰,那就為三石米、五石米折腰……
張培將一個一尺長、上了鎖的木箱子擱在高臺上。
顧正臣指了指木箱,對眾監(jiān)生道:本官在木箱里寫了字,木箱后面留了一條小縫。需要你們告訴我里面寫了什么字,這是的題目,反而出一堆稀奇古怪,與學問毫不沾邊的問題?
樂韶鳳也有些不安,低聲問顧正臣:“這題可不涉什么學問,是否補充一二?”
顧正臣暼了一眼樂韶鳳,淡然地回道:“不用補充,就這三道題。一個月,誰能做到,誰拿走高俸祿,就這么簡單。張培,你在這里看著點,有答出來的人傳報,不要干涉他們,無論他們用什么法子答題?!?
張培了然。
顧正臣與陶凱、樂韶鳳商議之后,在接下來一個月內(nèi)減少布置課業(yè)量,讓監(jiān)生留出空暇思考與解答三道題。
陶凱反對不了,但也不想承擔責任,這邊點了頭,那邊就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了看顧正臣的題,搖了搖頭,便不作理會。
他有他的法子,只要結(jié)果是好的,隨他去。
倒是地方上的問題有不少,一些里長、甲長為了盤削百姓,竟然將只有三畝地的農(nóng)家上報說有十畝地,有十畝地的,說成五十畝。衙門發(fā)由帖征稅是按照田畝數(shù)量來的,里長、甲長多報了,衙門就要多收。
這樣一來,百姓便陷入苦害之中。如此下去,百姓還不被稅給壓垮?這事需要嚴查嚴辦,應讓百姓自報田畝,并找中人擔保,不能只聽甲長與里長上報數(shù)額。
監(jiān)察御史也有問題,地方上問題那么多,御史下去多少人,硬是沒發(fā)現(xiàn)多少問題。比如福建行省,顧正臣雷厲風行,短短時間內(nèi)找出多少貪官污吏,為何御史就沒半點發(fā)現(xiàn)?
貪,奸貪之輩!
需要慎重選擇監(jiān)察御史,得找一群有風骨又死腦筋不怕得罪官吏的人當御史……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