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塊石頭,付出的成本在一千五百石糧食以上!
而整個中都,需要多少木頭,多少石頭!
還有那無數(shù)的磚,無數(shù)的雕梁畫棟,無數(shù)的琉璃、鐵料、銅料……
五年中都營造,說是吃掉大明王朝一年的賦稅都不為過,甚至還不夠!
舉國之力,傾力營造!
結(jié)果自己竟要罷停掉,讓中都成為徹頭徹尾的笑話!
身為帝王,如何面對天下百姓,如何面對百官,如何面對那些辛辛苦苦營造中都五年之久的軍民?
朱元璋從來沒感覺如此糾結(jié)過,從來都沒有。
哪怕是陳友諒逼近應(yīng)天,是逃是戰(zhàn)時,朱元璋也沒如此糾結(jié)過。
馬皇后清楚朱元璋抉擇之難,重重握了握朱元璋的手,道:“你難,百姓更難。你是帝王,當(dāng)以百姓為重,以蒼生為重?!?
朱元璋明白這個道理,沉重地點頭:“妹子,咱知道該怎么做了?!?
且不說浪費了多少國力與資源,就一點,鳳陽真的不適合作為帝都,那里的貧瘠近乎無可救藥,老天似乎從來就沒有眷顧過那一片土地。
一旦遷都,那里將沒有百萬人口的繁華,只有百萬人口的累贅與痛苦。
若以控制帝國來考慮,開封,北平都比鳳陽合適。
若以糧食供應(yīng)來考慮,金陵是不二之選。
中都沒有強大的糧食供應(yīng)能力,大明總不能學(xué)習(xí)唐代,一遇到糧食供應(yīng)不足的時候,皇室就帶一群人跑另一個地方吃飯睡覺吧?
中都也沒有控制帝國的戰(zhàn)略位置,它距離北面邊疆雖然比金陵近一些,可這個近,實在是有限。
不適合,則罷停。
這一條路,走不通的,強行推下去,最終倒霉的還是自己的子孫,損傷的還是大明的國運。
翌日,早朝。
奉天殿中,朱元璋在處理了一應(yīng)事宜之后,當(dāng)著滿朝文武的面,沉聲道:“朕親至中都,發(fā)現(xiàn)有怨氣凝聚,更有匠人施用壓鎮(zhèn)邪術(shù),致使奉天殿之上,兵戈交鳴不斷!如此不祥之地,怨念之所,不宜為國都,故此,罷建罷作中都役,著令刑部、大理寺徹查壓鎮(zhèn)一案!”
罷停中都!
雖然許多官員心中已有所準(zhǔn)備,可依舊被這個消息給震驚不已。
都察院御史大夫陳寧站出來,反對道:“陛下,中都營造已過五載,再有個兩年時間,定會大成。眼下不過是一口氣之事,不宜罷停!”
汪廣洋看了一眼陳寧,慢悠悠走了出來:“陛下,臣以為開國之初,當(dāng)厲行節(jié)儉,不宜大興土木。如今罷停中都,還百姓歸田,乃是英明之舉?!?
陳寧咬牙切齒。
汪廣洋此時站出來說話,不見得他是真的支持朱元璋的決策,他反對的只是自己!
自從汪廣洋執(zhí)掌都察院以來,自己就被處處針對,只要自己支持的,汪廣洋八成是反對。
他想要的,是話語權(quán)。
他想做的,是掌控整個都察院。
陳寧不甘心,剛想說話,戶部尚書顏希哲站了出來,支持道:“金陵乃形勝之地,龍盤虎踞,有京師威儀,且有長江天險,周圍皆是魚米之鄉(xiāng),可為萬古基業(yè)之地。臣以為陛下罷停中都,乃圣明之舉?!?
胡惟庸看向顏希哲。
戶部支持罷停中都,這是誰都可以理解的事。
畢竟一個中都,這些年來一直咬著戶部,成為了比北征更沉重的大山。
工部尚書李敏出班,肅然道:“罷停中都,雖有浪費之跡,卻是為江山社稷考量。臣以為,可自中都調(diào)部分匠人充實金陵,皇宮之內(nèi),還應(yīng)添一些建筑,奉天殿以西尚有空地……”
好嘛,不愧是最大包工頭,這專業(yè)弄起來,誰也干不過。
朝堂之上許多官員還沒消化罷停中都的消息,人家工部已經(jīng)在規(guī)劃人手,擴建皇宮與金陵城了。朱元璋興趣盎然,連連追問,末了還不忘夸贊工部用心,都是忠臣良臣。話說到這份上,誰還反對?反對那就是逆臣奸臣了啊……
罷停中都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里傳遍金陵,又從金陵向外擴散而去。
中都九萬匠人,其中有三萬匠人轉(zhuǎn)至金陵,其他六萬匠人遣散返回籍貫之地,四十萬百姓,也被遣散了三十萬之多,十萬百姓加入到金陵修城工程之中。
洪武七年四月,罷停中都,較之歷史之上,早了整整一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