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帖,秋稅
顧正臣、駱韶、楊亮三人談論著事,走至南城外,行不到四里,便到了一個名為南周的村落。
這一日,南周二百余戶百姓繳秋稅。
按照朝廷規(guī)制,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稅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
秋稅的征收,自秋收完成之后便開始了。
不同鄉(xiāng)里之間,收稅時間并不完全相同,可能這個鄉(xiāng)里村落是十月收稅,隔壁的鄉(xiāng)里村落,會輪到十一月,十二月。
收稅過程,也并非強行征收,今天收不上稅,并不會直接踹門搬東西,而是會給一定的緩沖期,也就是最晚不能超過明年二月份。
當然,明年二月是政策最晚時間,具體縣衙執(zhí)行時,給百姓的時間往往是臘月截止,如果繳不了稅,過年的時候衙役登門拜訪,也不是不可能……
句容施行了糧長制,這些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田糧。
這里的征收,是協(xié)助府州縣征收,即需要縣衙胥吏在場,需要拿著縣衙發(fā)給的由帖,即征稅憑證進行。
這里的解運,并非只是朝著府州縣庫運輸,還有部分糧食,是朝著金陵解運。
需要說明的是,糧長普遍是大戶,家境殷實。
老朱的想法很簡單,這群糧長家里有錢有田,路上運輸出現(xiàn)了損耗,承受得起,若是小百姓組織運輸,他們可能路上損耗都無法支給,更不要說足額送到金陵。
只是,老朱的這種想法建立在一個理想的假設之下,即:
大戶都很大方。
說實話,老朱有這種想法實在是不應該,他也不想想自家全家差點死絕,父母連個埋的坑都沒有的時候,大戶地主劉德是什么嘴臉。
天下的大戶,不敢說都是劉德,但也應該有個七八成吧。
吝嗇,小氣,看不起百姓,欺壓鄉(xiāng)民,這才是地主的常態(tài)。
你指望糧長們自己承受運輸途中的損耗,還不如指望劉德給你爹娘一塊墓地。糧長不會吃虧,畢竟手中握著征稅的權力,怎么可能吃虧。
南周,稻谷場。
糧長周大祿敲敲打打,鑼聲震耳,將征稅的消息通報給家家戶戶,告訴百姓家都來稻谷場領由帖,搬糧食。
家家戶戶的男人都跑了出來,一些婦人孩子也跟了去。
兩個長桌拼在一起,四張椅子都坐了人。
東面兩人,是作賬先生。
西面兩人,一個是縣衙戶房吏員陶庸,另一個則是一臉絡腮胡子的周大祿。
百姓到齊之后,銅鑼鐺鐺敲過,待安靜下來之后,周大祿便站了起來,扯著嗓子喊:“先前朝廷有告示,今年秋糧折色棉布。然縣太爺認為折色棉布擾民,創(chuàng)了織造大院,由織造大院織造全縣折色后棉布匹數(shù)交納朝廷,你們還是和往常一樣,繳糧便可?!?
“這是縣衙戶房吏員,他帶來了由帖,由帖經里長、老人與甲長確認過官印,確系縣衙所出?,F(xiàn)在領取由帖,依由帖所寫搬來糧食。戶主周大,屬周喜里長、周祥甲長所管,家中合有三丁口,重租田有五畝,每畝八升五合五勺,有蘆地十畝,每畝五合三勺,合四斗八升又五勺。戶主周輝……”
顧正臣站在人群后,看著百姓上前領了由帖,又問了幾次,確定了繳納數(shù)額之后才回去抗糧食。
(請)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