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心中實在沒底,加之之前他上奏了以“止戰(zhàn)”為主旨的奏本,令謝遷忍不住想問沈溪,聽取意見。
沈溪問道:“閣老是想聽實話,還是奉承之?”
謝遷不由惱火地說:“讓你小子說有幾成勝算,莫非你還要出誆騙不成?若是你心里沒譜,只管大致說個數(shù)字,老夫琢磨一下……先聽聽你的奉承之吧!”δ.Ъiqiku.nēt
有些事經(jīng)不起推敲,謝遷聽了沈溪的話,本以為沈溪有意搪塞,但稍微一琢磨便意識到,沈溪要糊弄的話只管說個五成、六成都行,沒必要拐彎抹角。
那沈溪這番話必有玄機。
沈溪道:“既是奉承之,那在晚輩看來,此戰(zhàn),我大明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有七八分勝算?!?
“你小子,這就是你的奉承之?我大明備戰(zhàn)良久,糧草物資充足,火炮也都配備齊全,兵鋒之盛乃幾十年來前所未為,你竟說只有七八成勝算?此話要是讓天下人聽到,口水都能將你淹死!”
謝遷帶著幾分不屑。
沈溪反問:“那閣老認為,此戰(zhàn)當(dāng)有九成乃至十足的把握?”
謝遷這才意識到是問沈溪意見。
沈溪說有七八成勝算,總算說得過去,心中稍微安定一些,但這“七八成勝算”是建立在“奉承之”基礎(chǔ)上。
謝遷道:“你且接著說!”
“閣老既然說了我大明備戰(zhàn)良久,兵馬糧草皆都準備充分,那敢問一句,之前幾次大戰(zhàn),我大明將士的兵馬就不足,士兵是餓著肚子拿著未開刃的兵器上的戰(zhàn)場?”沈溪問了一句,然后又補充:“比如正統(tǒng)十四年英宗率五十萬大軍出塞……”
謝遷不滿地說:“你怎么總是以土木堡之變來說我朝?今時不同往日,瓦剌早因內(nèi)亂而衰弱,韃靼人之前也一直內(nèi)斗不休,加上我方有炮火之利,這些豈不都是勝因?”
沈溪輕嘆:“閣老身為輔臣,對于軍備糧草籌備情況,應(yīng)該比晚輩更加了解,此番出兵,雖然糧草物資充足,但說有根本性好轉(zhuǎn)卻談不上,我大明出兵,致勝點在于韃靼內(nèi)部紛爭,但敢問韃靼內(nèi)戰(zhàn)數(shù)年,達延部早就占據(jù)上風(fēng),卻遲遲未能將火篩等部族滅絕,卻是為何?”
謝遷想了想:“北夷的事情,老夫豈會曉得?”
“其實不難理解,只是閣老不想說罷了……”
沈溪分析道:“韃靼內(nèi)亂之根本,在于爭奪蒙古大汗之位,就算達延部費盡心力平掉火篩部等漠南蒙古部族,還要面對兀良哈、瓦剌等潛在的對手,可謂危機四伏,每一步走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絕不肯畢其功于一役?!?
“達延部再強大,不過十?dāng)?shù)萬人口,草原上生存環(huán)境惡劣,就算再過幾代人,達延部人口也不會有顯著增長,人口不變,如何能將草原盡數(shù)占領(lǐng)?他們想獲得的其實僅僅只是草原霸主的地位,讓其余各部俯首聽命?!?
“但火篩部和其余幾個部族,不愿束手待斃,他們與達延部交戰(zhàn),盡管落于下風(fēng),但由于草原的特殊性,仍有維持族群存在的資本?!?
“幾方混戰(zhàn)多年,正是人困馬乏之時,但礙于面子,誰都不愿意輕易罷手,俯首稱臣,這時候必須要有外部的矛盾來令其內(nèi)部各方作出妥協(xié)。而我大明出兵,正是達延部與火篩等部族重新修好的契機?!?
“到那個時候,達延部把大明樹為靶子,承諾擊敗大明后的種種好處,必將迅速確立其草原霸主的地位。一旦韃靼各部盡歸其調(diào)遣,以蒙古騎兵的威勢,閣老應(yīng)該很清楚情況會如何?!?
“既然閣老還提到晚輩從佛郎機人手上引進的火炮,那晚輩也順便說說。佛郎機炮看似威猛,但攻擊范圍有限,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不可短兵相接。一旦韃靼騎兵有所防備,將陣勢分散開,采用側(cè)翼包抄,或者繞道后方實施攻擊,火炮沉重難以調(diào)轉(zhuǎn)炮口,只需以快馬突擊,敵我雙方糾纏在一起,火炮就失去用武之地?!?
“最后再說說用兵之道。西北勛貴眾多,官兵多為世襲的軍戶,我中原王朝修筑長城和要塞、城池,憑借地利與北方蠻夷周旋。自古以來,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中原王朝多采取守勢,即便長驅(qū)直入,封狼居胥,同樣要不了多久便會退回長城以內(nèi),那時已耗盡民財,得不償失?!?
“此番與北夷作戰(zhàn),好比是財主守著高墻大院,安守家中財富即可,若主動打開門,與院墻外的賊寇搏斗,勝固然是好,短時間內(nèi)可令賊寇消除,高墻大院內(nèi)可保無恙。但若敗,則自毀墻腳,給了賊寇趁勢而入的良機!”
說到這里,沈溪做出總結(jié):“此戰(zhàn),其實以不戰(zhàn)為上?!?
謝遷聽了沈溪的分析,雖然覺得有些道理,但還是忍不住斥責(zé):“你小子,就是喜歡長蠻夷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簡直不可理喻!那以你看來,我大明此戰(zhàn),按照實際情況分析,有幾成勝算?”
沈溪道:“若撤兵及時,相持為勝,勝算當(dāng)有七成;此戰(zhàn)若想獲得封狼居胥之壯舉,并以此為勝,無一成勝算;若正面交鋒,以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為目的,不足五成……”
謝遷拍著桌子,厲聲道:“那且問你,若我軍出兵,韃靼節(jié)節(jié)敗退,我軍斬寇過萬,士氣大振……就算自損在韃靼之上,且問你,有幾成勝算?”筆趣庫
沈溪琢磨一下,說出一個相對客觀的數(shù)字:“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