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溪一掃之前陰霾,甚至有心情游山玩水。
可京城里另一位事主……接替沈溪成為延綏巡撫的保國公朱暉,此時卻陷入恐慌之中,跟沈溪的料想一樣,朱暉壓根兒就不想去西北。
當初在榆林城,朱暉沒有出兵援救劉大夏,不是他不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只是不敢,他的想法不是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僅僅是保住自己的爵位,并且一代代傳承下去。
履任西北,在朱暉看來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勝了固然好,若是失敗了就要背負責任。
朱暉心中惶恐不安,不明白弘治皇帝為什么要委派他去西北,麻煩的是此時皇帝在病重之中不能隨便求見。
別無他法,朱暉只能去求見另一位當事者……與他一同往西北以兵部尚書兼任三邊總督的劉大夏。
朱暉覺得,一定是劉大夏背后推動,認定他有本事,想跟他再次并肩作戰(zhàn),朱暉準備跟劉大夏打招呼,繼而去向弘治皇帝遞交請辭,告訴皇帝自己年老體邁,讓皇帝另派他人,這其中關(guān)鍵便在于讓劉大夏幫忙說話。
朱暉覺得自己是大明國公,位高權(quán)重,去找劉大夏說事,怎么著劉大夏也會賣他面子。
這天朱暉問明劉大夏回府的時間,趁著劉大夏在家,親自登門造訪。
對劉大夏而,他不想見這個三年前差點兒斷送他性命,還有大明國運的窩囊廢國公,在劉大夏看來,朱暉擔任延綏巡撫,或許還不如讓這個職務(wù)空缺著,但大軍出塞,始終需要有人負責后勤補給。
雖然朱暉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得很窩囊,但他至少有威望和一定調(diào)度能力。
劉大夏這幾日本想去見謝遷商議事情,但謝遷仍舊沒原諒他舉薦沈溪履任西北一事,沈溪雖然從西北任上撤換下來,但謝遷也知道自己傷透了弘治皇帝的心,作出跟肇事者劉大夏老死不相往來的舉措。δ.Ъiqiku.nēt
因此,無論劉大夏如何示好,謝遷都視而不見,即便在內(nèi)閣和六部衙門因公事碰到,也是就事論事,冷冰冰地不多說一句。
劉大夏在家中正堂接見朱暉。
雖然劉大夏在朝中已算位極人臣,但在爵祿上,始終不及公侯,這也是勛貴特殊之處,就算勛貴在朝中官職不及內(nèi)閣大學(xué)士和六部堂官,但大明江山卻是他們打下來或者是守護的,皇帝賜予他們凌駕于朝臣上的尊崇地位。
“……劉尚書,老朽頗為費解,這西北之事不是在三年前已了,陛下也曾允諾幾年內(nèi)不會擅動兵戈,可這突然起兵,同時在沒有召見老朽的情況下委以重任,這……實在是令人費解?。 ?
朱暉郁悶的地方除了自己被委任為延綏巡撫,還在于沒見到朱祐樘本人,不能面呈天子,只能乖乖服從調(diào)令。
劉大夏道:“陛下躬體有恙,如今四海升平,韃靼內(nèi)部卻亂成一團,不正是我朝平息韃靼之禍的最佳時機?”
“那為何陛下要派遣老朽為延綏巡撫?不會是劉尚書舉薦的吧?”
朱暉臉色陰冷,想給劉大夏來個下馬威,讓劉大夏知道他生氣了,讓劉大夏主動去弘治皇帝面前幫他說話。
劉大夏本不想解釋什么,但還是直截了當告之:“調(diào)任國公往西北之事,乃是陛下親口下達的旨意,在下并未在陛下面前多,其余人選也是由陛下親自擬定?!?
朱暉心想,看來劉時雍是打死都不肯承認啊,當下道:“老朽暫且不管劉尚書是否對陛下說過什么,之前老朽有所耳聞,陛下有意征調(diào)如今身在東南剿匪的沈溪回京,送他往西北領(lǐng)延綏巡撫之責,老朽覺得這是個可造之才?!?
“三年前,沈溪帶人往援,助劉尚書一戰(zhàn)功成,老朽雖然調(diào)度有方,但也不否認他是個有勇有謀的后生。老朽準備向陛下舉薦此人,還請劉尚書與老朽一同上奏!”
劉大夏詫異地打量朱暉一眼……若是事情有你說的這么輕松,我現(xiàn)在也不用如此發(fā)愁了,真當稀罕我要讓你去打下手?讓沈溪去西北容易,除非謝遷死了,皇帝少了這層顧慮,那沈溪就可以接替你去西北了。
劉大夏搖搖頭:“國公不用胡思亂想,所有職務(wù)均為陛下親自決定,此事若要再議,國公去找謝閣部,或許比找在下更有意義!”(未完待續(xù)。).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