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入職典禮,也用不著朝會的時候上朝跟皇帝打招呼,就算做翰林前途光明,但一個從六品的官員,在京城一抓一大把,自打沈溪被授官開始,他狀元的光環(huán)便逐漸黯淡下來。
三月二十八,清空萬里,京師城里城外牡丹、丁香、海棠、芍藥等相繼盛開,在這么一個最適宜踏春賞花的日子里,沈溪正式開啟了他在大明朝的仕途。
十三歲的沈溪,入翰林院當史官修撰了。
京城翰林院修建于正統(tǒng)七年,是在明初鴻臚寺舊址上修建起來的,位于皇宮的東南方,坐南向北,從翰林院大門遠遠一望,便能瞧見巍峨雄壯的紫禁城。
與六部衙門大官小官乘轎來辦公不同,翰林院那是有名的清水衙門,這里的官員品階普遍不高,在這兒上班別說聘請轎子和轎夫,就連擁有馬車的都屈指可數(shù)。ъiqiku.
翰林院史官修撰數(shù)量并無定數(shù),不過這一年加上沈溪,一共是三位。
除了沈溪外,還有弘治九年的狀元朱希周,以及弘治九年的榜眼王瓚。
朱希周二十三歲中的狀元,如今才二十六歲,屬于青年才?。煌醐懭邭q,面相略微顯老,乍一看就像個小老頭,但為人幽默風(fēng)趣,與之交談如沐春風(fēng)。
沈溪是在一個不太合時宜的時間進入翰林院的,因為恰好發(fā)生鬻題案,如今會試主考官程敏政雖未被下獄,但官職已然被剝奪。
程敏政是在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掌院事的位子上被拉下馬來的,在案子沒有定論之前,翰林院連名義上的主官都沒有,所有事情歸侍講學(xué)士焦芳兼領(lǐng)。
不過焦芳這會兒還擔任太常寺少卿,并沒太多時間待在翰林院中,目前翰林院基本屬于無主狀態(tài)。
內(nèi)閣大學(xué)士謝遷,作為前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又是如今的東閣大學(xué)士,經(jīng)常到翰林院來走走,兼一些掌院和內(nèi)閣誥敕之事。
這些活本來都是程敏政做的,而程敏政原本也被認為是下一位入閣大學(xué)士的不二人選,頭年里首輔徐溥剛剛致仕,劉健眼看老邁將退,李東陽和謝遷之后,必然有一人入閣……可惜程敏政說話不謹慎,無端招來大禍,不僅內(nèi)閣大學(xué)士無望。眼看性命都保不住了。
沈溪到任后,先見過侍讀和侍講,再由朱希周帶他去見下面包括五經(jīng)博士、典籍、侍書、待詔以及沒有品秩的孔目、庶吉士等屬官,簡單照過面后,便迎來入一項繁瑣的工程,也是這幾年翰林院一直在做的一件事,編修《大明會典》。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仿《唐六典》敕修《諸司職掌》,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通政使司、都察院、大理寺和五軍都督府十門。共十卷,記載了大明朝開國到洪武二十六年間所創(chuàng)建與設(shè)置的各種主要官職制度。弘治皇帝登基后,因洪武后累朝典制散見疊出,未及匯編。不足以供臣民遵循,于是就有了《大明會典》的產(chǎn)生。
弘治皇帝對于《大明會典》的修撰十分看重,天子有惠政,需要著書留名?;实廴舨荒芤晕拿麄魇溃秃孟衩骶^上少了一道光環(huán)。不過眼下這本著作的編撰出現(xiàn)了一定問題,因為程敏政正好是《大明會典》的副總裁官。
《大明會典》總裁官是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這四位。其中徐溥致仕還鄉(xiāng),剩下三位都是內(nèi)閣大學(xué)士,沒時間修書,程敏政作為副總裁官,卻是真正的負責人,這就是典型的二把手當家。
謝遷之所以時常到翰林院來,有一部分原因便是監(jiān)督修撰典籍。
沈溪入職第一天,尚未來得及熟悉一下環(huán)境,工作就已經(jīng)安排下來了,讓他整理藏書庫,為編撰《大明會典》中關(guān)于英宗的部分進行準備。
朱希周拿著幾本書過來,在沈溪旁邊坐下,笑道:“不用太拘謹,這些事不是太著急,寧多翻閱典籍,可千萬別有錯漏。這修史之事,不能出絲毫差池?!?
《大明會典》是官修的斷代典制體史書。
不同于一般的史書,此書是以典制為對象,廣羅自大明建國以來歷代或斷代典章制度并記述其因革損益情況,與典、志、考類似,脫胎于紀傳體史書中的書志,成為獨立的史籍體裁,有通典、會要、會典等編輯區(qū)別。
總結(jié)來說,就是把明朝每個皇帝頒布的典章制度修撰于一體,用典章制度的演變,來記錄歷史沿革。
就如同在修書之前徐溥等四位內(nèi)閣大學(xué)士進中所提:“以本朝官職制度為綱,事物名數(shù)儀文等級為目,一以祖宗舊制為主,而凡損益同異,據(jù)事系年,匯列于后,萃而為書,以成一代之典?!?
既然是史書,那就是要傳于后世的,必須要嚴謹,朱希周的提醒出于善意,寧可多查閱,把事情求證清楚,也不能因為急于求成而出現(xiàn)偏差,這是修史之人的基本涵養(yǎng)。
現(xiàn)在交代一下沈溪辦公的地點。
因與紫禁城相對,翰林院的大門自然是面北而開,門內(nèi)有三重,其中頭一進是署堂,為七開間的廳堂,堂中有大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侍講學(xué)士分座。東邊五間廳堂叫編檢廳,西邊五間廳堂叫讀講廳。
進去后是七開間的穿堂,東邊是五開間的典簿廳,西邊是五開間的待詔廳。再進去,便是五開間的后堂,南向,中設(shè)寶座專為皇帝來坐。
后堂兩邊是書庫,藏書用的。后堂是一個大院子,內(nèi)有活水,與東邊的玉河相連。成化年間,主掌院務(wù)的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柯潛在水潭旁蓋了一個亭子叫柯亭,其后內(nèi)閣大學(xué)士兼翰林學(xué)士劉定之鑿井于其旁,“柯亭劉井”,為翰林院一大景觀。
劉井以東為東齋房,堂前是瀛洲亭,亭下方有鳳凰池。池南有寶善堂,堂后為陳樂軒。柯亭以西為先師祠,祠為南西齋房。向南則為原心亭。過了原心亭,就是翰林院的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