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得付出上百倍的努力。
因此,他們必須遵守陛下的命令,不能做出忤逆的行為。
想通這一點后,葛浩啞口無。
在拱火了儒法以后,李天便沒再繼續(xù)關注了。
畢竟儒法之爭的第一階段,刑部尚書趙虎全下臺,就給李天敗掉了四千整國運。
不過李天在被背刺了好幾回以后,也知道雞蛋不可以放在一個籃子里。
他必須幾方投資,嘗試各種辦法一塊降低國運!
只是他不知道,又一輪背刺馬上來臨……
有一說一,身為一名法家變革者,曾黎并非只知道破壞,不懂建設之人。
事實上,歷史里大多數(shù)的法家都不是這種人。
曾黎知道,皇帝之所以賞識自己,一方面是他的確可以滿足皇權需要打破儒家所建構(gòu)的世俗規(guī)則的需要。
畢竟變法之人如果是儒家的人,那再怎樣變法,皇權也始終被困在儒家做建構(gòu)的牢籠里。
而另一方面,就是這位極具野心的皇帝,覺得自己可以和齊順義外,另外三位首輔一樣,使國家富強。
來滿足皇帝雄霸世界的野心!
所以,他不能光知道攔權、斗爭,破壞原有的規(guī)則。
他也得發(fā)展建設,盡可能消除自己引發(fā)的朝堂斗爭導致的負面影響。
因此,他大手一揮,進行了一項大變法!
刑部的獨立!
這個獨立,是把刑部的權利,是把一個縣的斷案權。
從縣令手中收過來,交給刑名官。
刑名官卻不用跟縣令,甚至更高級別的官員負責。
他們只需面對刑部、內(nèi)閣跟皇帝而已。
同時,任免刑名官的權力,也從吏部轉(zhuǎn)移到了刑部!
這項變法一經(jīng)推出,直接被眾官員反對。
特別是吏部。
畢竟這項變法,在強化了刑部全力的同時,還大大削弱了吏部。
這無疑觸犯了那些官員的利益。
然而,曾黎是一名強勢的法家首輔。
而現(xiàn)在的他,還有皇帝的支持。
當李天看見眾大臣集體反對曾黎的新政,彈劾的折子像雪花似的送到他的案前時。
他沒多,直接把彈劾的折子留中不發(fā)。
但是他也看了下曾黎的變法內(nèi)容。
畢竟,之前的首輔已經(jīng)給李天留下了太多的陰影。
他只想讓曾黎多進行一些激發(fā)矛盾的變法。
那種見效迅速、富國強兵的變法,他可不想看見。
不過在看完曾黎的刑名變法后。
他明白了。
從底層官僚系統(tǒng)里把司法獨立出來,讓他們只對朝廷中樞負責。
從長遠看來,這的確可以起到打擊地方的效果。
但這只是長遠的好處,短期內(nèi)的好處并不明顯。
與之對應的,因為刑名變法會有損地方利益。
所以,地方的反撲將會讓國家出現(xiàn)動蕩,從而在短期內(nèi)敗壞國運。
這正是李天喜聞樂見的結(jié)果。
所以,他欣然允許了曾黎的變法。
并且暗示曾黎可以再進一步。
比如把縣丞等刑部一派官員的選拔,從科考中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