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海權論》不同!
這可是總結天下的論述!
講的是國際局勢和國家大事!
如果這番論述真的可以被執(zhí)行,那將會是百年國策的!
寫出這種文章,其成就不輸于賈誼的《治安疏》。
不輸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疏》!
這些全是會改變歷史的文章!
以后史書里,周闖的名字可能會當做龐之秋的注腳出現(xiàn)。
不過周闖并不嫉妒,他原本就是君子,對龐之秋更多的還是敬佩。
周闖說道:“龐兄,你知道我來自南洋,可以說說以后南洋之路嗎?”
龐之秋猶豫了一下,開口道:
“你我只是舉人,怎敢妄議國家之策?”
周闖說道:“有什么不能說的?以后你中了進士,閣老說不定都會找你問策!”
龐之秋說道:“以我的看法,朝廷恐怕還是按照羈縻為主,不會吞并南洋?!?
羈縻,就是開設都護府,名義上進行管理。
龐之秋又說道:“按照我的三層防御,大越和南洋,這是第二層防御圈。”
“朝廷不用吞并這里,只用在這里保持影響力即可。”
“占據(jù)重要的海港城市,在每個大海島有據(jù)點?!?
“然后分而治之土人,就可以擁有南洋的市場,還可以掌控南洋?!?
“這會比占領南洋更劃算?!?
周闖點了點頭:“原來是這樣,龐兄真是一針見血!”
龐之秋說道:“我也是看完周兄的《重商論》,才有了靈感的。”
“對于大周而,占領南洋是弊大于利。”
“如果吞并南洋,那那些土人也是大周治下百姓?!?
“那就得給南洋土人,跟大周百姓一樣的權力?!?
“那樣,南洋土人就是大周的負擔?!?
周闖連連點頭:“沒錯,不吞并!還可以在南洋地區(qū)傾銷商品!”
“龐兄真乃大才!讓我恍然大悟!”
龐之秋的這本書,在京都迅速發(fā)酵。
這本書也讓許多人意識到海洋的重要。
海權,是一項重要的權力。
大周的列侯和勛貴們,也逐漸重視起海洋來。
無數(shù)人看完龐之秋的書擊節(jié)贊嘆。
而把這篇文章推到更高地位的,是唐延的《海權論》寄回國內!
兩篇文章,幾乎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要不是唐延和龐之秋相隔萬里,恐怕都要懷疑原創(chuàng)性了。
但是現(xiàn)在二人相隔這么遠,一位前首輔公子,皇帝的大舅哥,和一名新興舉人,不可能產(chǎn)生交集。
而且二人的論述方向不一樣。
龐之秋側重于歷史和理論,是通過推導出來的理論結論。
但唐延是從自身的實踐出發(fā),按照自已的經(jīng)歷總結結論。
二人可以說是不同的方向,總結出同樣的答案。
這下子,更是引爆了京都!
新邸報特意又增加了一份增刊。
把唐延的《海權論》全部刊登了上去。
兩份《海權論》,都提出了海權的重要性。
這也讓大周的官員們,看向了大周海外的領地。
龐之秋的三個防御圈理論,漸漸在朝野上下達成了共識。
那就是不可以放松對高麗倭國的控制。
在南洋的影響力也要繼續(xù)擴大。
經(jīng)營好大越。
控制高柬和泰王國,同時也要經(jīng)營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