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不管糧價怎樣變化,那么官府總可以收到足夠的糧食?!?
眾人思索后,這個辦法居然出奇的可行。
先付錢,買幾個月后的而糧食,相當于把風(fēng)險轉(zhuǎn)移出去。
即便是比當前市面上的糧價貴,但也不會超過定額。
若是遇到以往那種海盜襲擊的事件,官府拿著憑著,依然可以收到糧食。
而那些大糧商,也同意這種方式。
因為約好價格收購,那若是糧價跌了,這些商賈還可以再賺一筆。
還有這種未來貨品的價格,總會比市面上的價格低一點。
實在覺得不安全,直接出錢來囤積一波糧食,待約定日期時再賣出也行。
而且這些大商賈,還可以拿錢做別的投資,指不定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余杭的官員連連稱好。
他們向黃曉問道:“黃大人,這種交易怎么稱呼???”
黃曉直接說道:“是購買期末的貨品,那就稱作期貨吧。”
眾人覺得這個名字很好解釋,還朗朗上口。
于是,這種期貨的交易形式在華江府出現(xiàn)。
在華江府最大的糧市上,正式推出期貨交易。
這種模式一經(jīng)推出,立馬受到歡迎。
采購的衙門高興了,雖然這樣賺錢的時候變少了,但也不會像從前那樣虧本了。
而這群糧商也高興了。
可以先拿著錢,資金壓力小了許多。
并且期貨的價格,總會比市場價高一點的。
他們只要在交接的日期前賭,糧價比現(xiàn)在低,那就可以賺錢了。
有些保守的商賈,則開始建造糧倉谷倉,索性把糧食買來后存起來,等著交貨時賺一點價格差。
不知不覺間,到了大周發(fā)行紙幣的日子。
按照錢多明的辦法,在京都建立京都儲備銀行,專門存放保證金。
保證金,就是每次發(fā)行紙幣,就會把等額的黃金放進儲備銀行。
除了京都,大周另外十大城市,也建立了儲備銀行。
這些銀行會一同發(fā)行紙幣。
內(nèi)閣官員手里,都拿著剛印出的紙幣。
堅韌的紙上,散發(fā)著油墨的噴香。
紙幣精美的印刷工藝,讓所有人都驚呆了!
大周的造紙術(shù),也在飛速發(fā)展!
因為邸報巨大的用紙需求,從前的造紙方式,已經(jīng)不足以滿足需求了。
如果還按古法造紙,壓根不夠用。
幾名造紙匠人,一同研究了許久,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京都聯(lián)合造紙廠。
這家造紙廠是工業(yè)式的流水線,從紙漿到做成紙張,全部是流水線式生產(chǎn)。
這下子生產(chǎn)效率大大提高。
聯(lián)合造紙廠立馬發(fā)了大財!
新邸報直接與聯(lián)合造紙廠簽了大額合約,每月從聯(lián)合造紙廠固定買紙。
但是報紙用的紙不算精美,摸著也特別的粗糙。
但是用作一次性紙張,也足夠了。
不過聯(lián)合造紙廠并沒有滿足于報紙這種粗糙的紙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