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在鄭凱的腦海里冒出來,便不可收拾。
如果真的可以建造出這種船,那在余杭運送貨物,豈不是會很方便?
這可是巨大的商機??!
見識過京瀘鐵路和港口的威力,鄭凱知道機械的巨大威能。
如果真的可以制造出這種機器來,那將會是改變整個余杭船運的歷史性變革!
鄭凱不停地研究,如果把蒸汽機縮小化,運到船上。
蒸汽機縮小化,鄭凱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差不多了。
但是怎樣在木船上,承載笨重的蒸汽機,這是個技術性難題。
而且蒸汽機還得燃燒煤炭,火爐的高溫,也極易讓木頭船著火。
鄭凱的研究一直停在這里,賬上的資金逐漸變少。
最關鍵的一步明明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卻卡在船體這一關,鄭凱不甘心這樣放棄。
就在這時,他忽然靈光一現(xiàn)!
是?。?
船為什么必須是木制的呢?
鐵船難道不可以嗎?
對??!
我可以建造鐵皮船??!
按照新邸報上有關浮力的理論,只要船體的噸位夠足,用鐵皮也可以漂浮。
鐵皮堅實,不會被蒸汽機燃燒!
鐵制比木頭的優(yōu)點還有許多!
一棵木頭成材,到制作船只,需要大量的時間,還需要繁雜的工藝。
其實這點是非常反常識的。
木材需要精心處理,是非常嬌貴的,但其實鋼鐵很容易制作,只要制作船體塑型就行了。
最尋常的明輪船,制作的成本是比木帆船更低的。
其實在工業(yè)時代,木頭的成本都是比鋼材高的。
有了靈感后,鄭凱孤注一擲,把所有的資金都花了出去!
這次,他不成功,就只有回去繼承產(chǎn)業(yè)了!
鄭凱日夜忙碌,終于,月中時打造出了一艘鋼鐵輪船。
這艘船的動力,便是船底安裝著的小型蒸汽機。
蒸汽機產(chǎn)生的動力,可以推動輪船的槳葉。
槳葉推動輪船,可以在不用人力的情況下行駛。
成了!
鄭凱在工廠的船塢實驗過后,驚喜的站了起來!
這艘船只用一點煤炭,就能自動行駛!
不用人力,不用風帆!
余杭水域最適合行駛的就是明輪船了!
但是要如何把明輪船推廣出去呢?
《余杭日報》上刊登了一條新聞。
《百姓目睹會噴火的怪物出現(xiàn)在江面上!》
這種獵奇的新聞,最吸引百姓的目光。
這篇新聞很快引起了華江府的熱議。
許多人真的沒事就去江面上,搜尋新聞上的噴火怪物。
這則消息,當然是鄭凱提供的。
鄭凱在父親手里最后借來一筆錢,砸在了《余杭日報》上。
他找到一名外派的編輯,讓他寫了這篇新聞。
現(xiàn)在《余杭日報》每天都會出版,除了轉載京都新邸報內(nèi)容以外,還要湊齊五個版塊的內(nèi)容。
府學的教師學生,每天也都得上課。
光是從事編輯排版的工作都已經(jīng)很累了,再想這么多版塊的內(nèi)容,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于是《余杭日報》比新邸報先一步開始了采編分離的方式。
采編分離,便是編輯與記者的身份分離。
新邸報的記者和編輯都是一批人。
全是翰林院里的學士。
但是翰林院原本就很清閑,編輯工作和做調查也不算吃力。
而且新邸報乃官方報刊,更多的是展示朝廷的大事內(nèi)容。
這些內(nèi)容全是上面擬定的,只需刊登即可。
所以翰林院可以完成每日一期的新邸報刊發(f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