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暃柴那家伙不是也不廢柴嗎!
諧音梗不可信!
貢生進場后,對著李天高呼萬歲。
接著內(nèi)閣首輔唐孝仁,宣讀了陛下親自擬定的題目。
“論施政得失”。
這下連唐孝仁都嚇了一跳。
陛下這是想問政啊?
科舉制度,其實來源已久。
但是大周現(xiàn)在的科舉,是大面積的科舉考試。
在漢朝時期,還有種小規(guī)模的科舉。
那種科舉稱作制科。
可以參加制科的,全是全國聞名的飽學(xué)鴻儒才子。
而可以考中制科的,便可以飛黃騰達。
策論這個類目,就是在制科考試中出現(xiàn)的。
到了宋朝,便是科舉與制科并行。
科舉用來大面積選拔人才,制科則是留給精英的單獨通道。
宋朝的制科還要求,得已有官員身份的才可以參加。
算是遴選類的考試。
著名詞人蘇東坡,便是通過制科選拔,被認(rèn)為是將來的宰輔。
科舉也好,制科也好。
策論最初的想法,就是陛下向天下士子,尋求施政問題的良方。
發(fā)展到大周的時候,策論已經(jīng)成為選拔人才的題目。
所以大周的策論,通常也是理解四書五經(jīng)為主,甚少涉及到朝堂政策。
例如“論施政得失”這類題目,便算是問政了。
所有的貢生都激動起來。
今年的殿試考題居然是問政!
這代表什么?
代表陛下不恥下問,向這些貢生詢問,“朕做的如何?”
這策論要是答好了,可是可以名留青史的?。?
有一篇留名的問政文章,便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寫出的《天人感應(yīng)疏》。
這篇文章奠定了后來儒家獨大的局面。
漢武帝完全接受了董仲舒獨尊儒術(shù)、廢黜百家的建議。
而這篇策論,也徹底流傳千古。
漢武帝與董仲舒,全部留在了史書上。
問政!
堪稱難度最大的策論!
若是寫好了,不只是留名,甚至有可能成為大周今后的國策!
這對讀書人來說,是何等誘惑?
所有貢生都激動不已。
連唐孝仁都有些羨慕這屆貢生了。
他雖是狀元,但他殿試的時候,也只考了些普通的經(jīng)義。
這證明什么?
證明陛下對科舉的重視啊!
陛下是覺得我們內(nèi)閣做的還不夠!
陛下都如此圣明了,還要向廣大貢生詢問治政的得失!
這么不恥下問的精神,唐孝仁也感動了。
是內(nèi)閣做的仍然不夠!
決定日后做事更加用心的唐孝仁,并不知道李天的想法。
如果李天知道他還想繼續(xù)努力的話,恐怕都得氣昏過去。
呂為賓聽到這個題目,也微微一怔。
旋即萌生起一陣感動。
自已在貢試?yán)锇驯菹铝R成那樣,居然還能參加殿試。
殿試的考題還是陛下虛心問政。
呂為賓也生出一股士為知已者死的想法!
這樣的皇帝,是我呂為賓要報效一生的人!
他拿起筆,快速整理了思路,開始擬草稿。
劉文卓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tài),筆走龍蛇的打起草稿。
殿試的時間比貢試要短,考生需要在兩個時辰內(nèi)寫完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