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善長不動聲色地觀察著朱元璋的表情。
而袖中的手心早已因為緊張出了一層薄汗。
他已竭盡所能,只希望能獲得朱元璋的信任。
陛下,這主意雖有違常理,但若能解賑災(zāi)之急,未嘗不可一試。臣深知天子垂范天下,御筆墨寶乃千金難求之物,若能趁此機緣,不僅能解民困,更能彰顯陛下慈心仁德,實乃兩全其美之策。
李善長啊李善長,你是真勇,這都看不出來
陛下鐵了心要這么做了,你這一番話,說得又中規(guī)中矩,非駁非贊。
能解決什么問題
陛下若是句句要聽你這種話,還用得著親自召見我們
劉基臉上卻不動聲色,只溫聲接道。
陛下素來以百姓為念,如今災(zāi)情當(dāng)前,民脂民膏已不堪重負,若以御筆換取糧餉,除卻賑災(zāi),還能鼓舞那些有義心的商賈為朝廷效力。何況此舉非陛下常為之事,今日行此策,救萬民于水火,誰敢妄議
語氣中雖帶著隱隱對朱元璋主意的肯定,卻巧妙地將責(zé)任歸于賑災(zāi)大義。
這話既拍了馬,又不顯突兀
朱元璋滿是煩躁的心緒聽罷稍稍舒展。
你倒是個會說話的!依你之見,匾額該題何文
劉基微微一笑,答道。陛下筆力蒼勁,真乃天下翹楚,這匾額若能題上‘慈心惠澤’四字,既可表明陛下恩德澤萬民之志,又能警示有糧者伸手相助,豈不正合時宜
朱元璋微微頷首,目光中閃過一抹贊許之色。
他口中卻依舊冷聲道:好一個‘慈心惠澤’,倒是讓朕覺得順耳。行吧,這事兒就如你所,動筆寫了。看你們這班文士,果然只有老夫幾筆寫下,才真正值錢!
陛下躬身為民,恩澤四海,此等大義,臣等不敢不佩服。
他目送朱元璋起身親自執(zhí)筆。
心內(nèi)暗暗松了一口氣,忍不住又側(cè)目瞥向李善長。
只見李善長低眉垂眼,額上冷汗未退。
陛下文采非凡,御筆墨寶向來珍貴,若能拍賣,定能引得諸多富商貴族出價競逐,屆時所得糧資必可解燃眉之急。
如此說來,這法子也不算太荒唐。事不宜遲,立刻著手去辦。只要能讓百姓安度災(zāi)荒,即便被指責(zé)失禮,咱也愿意承擔(dān)。
李善長和劉基齊聲稱是。
匆匆退出大殿,走在通往文武百官值事處的廊道上。
李善長放緩了腳步,側(cè)過身子,對劉基拱了拱手,笑道。
此次多賴伯溫替我說話了!若無你的幫襯,我這番話大約只能捂在心里了。
劉基微微一笑,雙手交握于袖中。
眼中流露出一絲謹慎的光芒。
善長兄不必多禮,我不過是順勢而為。只是陛下今日著實奇怪,出宮走了一趟,便帶了這般打算回來,實在令人費解。莫不是宮外有誰給了他靈感
陛下為解百姓之困,不惜拋開常理,確實出人意料。可正因為這番作為,反倒令臣等臣子不敢一味依舊理相規(guī)。
的確。常理雖好,卻未必能解非常之困。只是不知陛下所見之人,主張如此大膽,卻又斷不會是個庸人。
今日局面雖有驚無險,但若無劉基從旁規(guī)勸,只怕一切還難料。
劉基則心存疑慮,對眼前的局勢多了幾分擔(dān)憂。
朱元璋的決策與以往大異,他若真有一位新知在側(cè)。
兩人心思各異,但今日之事終究算是平安渡過,至少眼前的危機已然有所回旋。
走出殿外,二人默然相對,彼此做了個眼神約定,齊步趕往各自值事之所。
......
朱元璋一路陰著臉回了后宮,剛踏進大殿。
便見馬皇后正坐在榻上,見他進來,抬頭一瞧,不禁笑道。
陛下,這又是哪家的事兒惹您了氣成這般模樣,連眉頭都擰成疙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