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長是吧,你以后便叫趙道,你叫趙可,你叫趙可道,那個誰,你叫趙非……
道衍、宗澄郁悶不已,趁著這邊忙著起名字的時候,換了個坑,拿出了《金剛經》,翻看看去:“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看來斗爭隨時隨刻都在發(fā)生啊,不爭搶機會,流失的是佛門弟子。好了,咱也起名字,就宗如,宗是,宗我,宗聞……
戶帖呢,記下來。
這一戶,全都姓宗……
文化這東西確實沒有刀鋒利,可耐不住潤物細無聲,悄然之間就將人改變了。
顧正臣對此深有體會,畢竟在后世的時代里,跪舔西方,喊人爹的人大有人在,人家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跪著喊爹,除了每年十六億的分紅的因素外,一個關鍵點就在于一堆的文化價值觀輸出。
華夏文化沒西方那一套邏輯,主打一個包羅萬象,海納百川,有骨有魂,就這些,不需要“入侵”土著,自然而然就能讓土著歸化。
不信看看大明周圍,周邊挨著的,無論是東北的高麗,還是南面的安南,這都是華夏文化圈里的,包括現在的元廷,身上的華夏文化烙印還沒刮掉呢,還有東海的日本,他們說白了還是遣唐使回去之后才有了真正的文化。
隨著國力增強,華夏文化影響只會越來越強。
不管是哪個時空,它的影響力都伴隨著國力,當國力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時,那華夏文化的影響力,也將踏上巔峰,俯瞰諸國。如果大明的寶船船隊開到英吉利海峽,開上幾炮,別說什么土著,就是英格蘭、法蘭西,到時候該說中國話的時候,他也得說……
文化認可,從名字開始,不信去看看那些起外國名字的人,他們就是認可,并希望融入到那個文化之中。
給土著起名字,立戶帖,分宅基地,給帳篷,給糧食,讓其生活方式逐漸接近大明人的方式,這就是篆山行省上下官員主要負責的事。
兩日后,趙海樓帶脈炭者確定了礦區(qū)位置,而此時外城柵欄也已修了起來,顧正臣下令,調兩千百姓、一千四百土著、三千軍士,前往大篆礦區(qū),嘗試開采煤礦。
因為佛道與土著族長之間的溝通基本實現,族長又發(fā)了話,土著對參與挖礦并沒什么抵觸,一句話,人家怎么干活,自己怎么干活,人家什么時候休息,自己什么時候休息。
面對幫了大忙的土著族長,顧正臣命人拿出了幾串銅錢,送給了幾個有威望的族長,道:“你們對大明是有功的,這是對你們的賞賜。只要你們盡心盡力為大明做事,日后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道衍在一旁比劃與翻譯,張至臻做了一點補充。
起名趙道的族長,有模有樣地對顧正臣作揖,然后起身道:“定遠侯,你們是神靈派來幫助我們,拯救我們的,我們愿意為你們效力。”
趙名、趙可名等族長跟著表態(tài)。
道衍將話大致翻譯過來,顧正臣笑了,這就是可以溝通的好處啊……
控制土著,未必需要控制所有人,他們是部落制,那就控制部落首領,這就足夠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