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外海,姑蘇島。
顧正臣上了香,看著東莞婦人的雕像,沉默良久,才對朱棡、沐春等人道:“這筆血債,安南人只是幫兇,真正的兇手是倭人!現(xiàn)如今陛下同意征討安南,讓交趾回歸。就是不知何時——”
“可以準許我們東征倭國,將那里的畜生殺個干凈。”
這聲音如同刀劍。
冰冷,且鋒芒。
朱棡上前一步:“先生,弟子也問過父皇這個問題,父皇說要等一個時機,興許滅倭之事已在父皇的盤算之內(nèi)。”
“時機?”
顧正臣無奈地轉(zhuǎn)過身。
什么是時機?
時機是為了打贏而存在的,若是不需要時機也能打贏,時機還重要嗎?
倭國不是安南,動安南需要動腦子,需要借口,需要輿論,畢竟南洋諸多都在這里看著,無緣無故揍安南不合適。
所以安南進犯大明廣西,掠殺大明百姓,安南射殺大明使臣,這點事全傳開了。
這就是在傳話,安南有取死之道,大明揍他,合情合理。
可倭國算什么東西?
它是個島國,周圍除了朝鮮沒任何國家。
也就是說,滅倭不需要那么多什么時機,也沒必要做那么多輿論上的考慮,畢竟輿論給誰聽啊,周圍都是海。
隔著一道海峽的李成桂也不敢嚷嚷什么,就是讓他嚷嚷,他能嚷嚷給誰聽?
女真還是納哈出,還是遼東都司?
雖說現(xiàn)在倭國正處于南北朝內(nèi)戰(zhàn)時期,可他們的戰(zhàn)斗太沒效率了,加上戰(zhàn)斗的規(guī)模有限,一次戰(zhàn)斗下來,雙方未必能死個上千人。
不如大明登場幫他們一把,分什么南北,一個送去東海,一個送去西天,不就清凈了……
只是老朱現(xiàn)在做事,主張一步步來,慢慢來。
歸根到底還是土豆、番薯、玉米等農(nóng)作物讓老朱的底氣越來越充足,他更希望解決了百姓吃飯問題之后,再圖謀更多,以做到疲民而民不怨,累民而民不辭。
一句話:
糧倉滿了,錢多了再干更多事。
可顧正臣有些蠢蠢欲動,倭國就在那擺著,不滅了總覺得良心不安。
離開了雕像區(qū)域,顧正臣走向一旁的建筑,水師在這里蓋了房子,還有軍營,這些都沒找安南辦手續(xù),不過也不打算找他們辦了,以后大明自己辦……
朱元璋征討安南的旨意終于送到了顧正臣手中。
沒有人對將領(lǐng)人選有非議。
朱棡、黃元壽等人都清楚,傅友德、藍玉這兩人當主將合適且當之無愧。
讓朱棡有些不解的是,旨意里沒將水師列為第三路,而是讓水師游離在外,伺機而動。
朱棡不解,對顧正臣問道:“先生,父皇為何不讓咱們配合大軍剿滅安南,而是讓我們自己看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