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學子真的很多嗎?
后世小學的學生普遍都過千,有些甚至接近兩千,擱大明沒道理弄不出來,只要解決好食宿問題,其他都好說。
而食宿問題歸根到底是錢的問題,受益于老郭家雄厚的家底貢獻,縣衙短時期內不缺錢,拿出個三千貫打造句容初等學院,支撐學院運作,并不算難事。
何況句容織造大院、裁縫大院積累了超千人管理的經(jīng)驗,嗅覺靈敏的商人又帶來了豐富貨物,糧食不缺,肉和蔬菜雖然數(shù)量少了一些,樣式不多,但談不上短缺,餓不著孩子,何況來年句容百姓家也會增加養(yǎng)殖、蔬菜種植。
顧正臣看著一臉擔憂,接連反對的劉桂、孫統(tǒng),笑道:“一千學生,一個月耗費糧食折四百石,以句容糧價來算,只需要二百貫左右,一年兩千四百貫錢。加上其他耗費,一年下來不會超出三千五百貫錢。”
“沒錯,這是一筆巨款。但這筆錢并非完全由縣衙出,句容大戶、富戶,也會捐資部分。孩子入學院讀書,自不能完全免費,最起碼的孩子飯食,父母總還是要給個一半以上。另外,佛門、道觀,那里也可以討要一點過來……”
劉桂看著自信的顧正臣,感情他早就打定主意找人化緣了。
若家長愿意出孩子的口糧,這倒可以節(jié)省一筆巨大開支。大戶、大族歷來有幫助地方教化的習俗,每年走一圈,要個五百貫以上不成問題。
至于佛門、道觀,不好說,不過縣尊與佛門關系不錯,每年從佛祖那里討點香火錢,想來佛祖不會吝嗇,三清那里就不好說了,縣尊剛拆了他們在清真觀里的金身……
不過林林總總算下來,學院每年的成本還是可以承受,縣衙少征一次大規(guī)模的徭役,錢就省出來了。
劉桂在顧正臣說完,問道:“縣尊想辦大學院,招募千名學子,或是可行。然有一個問題,千名學子,誰來教導?我與孫訓導拼了命,怕也教導不過來千名學子?!?
顧正臣微微點了點頭,走了兩步,沉聲說:“民間有博學者,請來。句容不夠,那就去金陵招募,先生不能短缺,至少需要五十名。另外,先生的招募不應拘泥于四書五經(jīng)的儒士,還可以請來精通籌算、兵法、匠作、繪畫、射箭等學問的先生?!?
“呃,這……”
劉桂有些不安。
顧正臣拋出了條件:“先生教書,一個月兩貫錢,口糧另算?!?
劉桂、孫統(tǒng)激動起來。
當縣學宮教諭、訓導,每個月才領多少糧食,養(yǎng)家糊口都難,若不是生員偶爾送點豬肉、糧食當“束脩”,怕是早餓死了。
若縣衙愿意給一個月兩貫錢,那說什么都得干。
“我倒認識一些故人,就是不知能否說動,罷了,寫幾封信試試吧?!?
劉桂笑了起來。
孫統(tǒng)仰著頭,思考自己應該拉誰過來幫忙合適。
顧正臣看著縣學宮,吩咐道:“句容學院,就建在這縣學宮吧,向外擴建,多建房屋、課堂。至于縣學宮,便遷至郭家的一個小院里慢慢重造吧,朝廷再開科舉,恐怕要等個十多年,一時半會留著縣學宮也沒用處?!?
劉桂有些錯愕,連忙問:“縣尊的意思是,未來朝廷還可能重開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