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余孽對于大明朝廷來說,一直都是如鯁在喉的一根刺,不將他們徹底剿滅,實在放心不下,任是大明哪一代帝王,在這件事的心態(tài)上都是如出一轍,絕無二致。張居正這一條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也包括隆慶帝在內(nèi)。
只聽得張居正繼續(xù)侃侃而談:“如方才高侍讀所,那把漢那吉乃是一克哈屯的心頭肉,一克哈屯在漠南諸部又地位超然,連俺答也不敢輕易駁斥她的意見。那么,如果朝廷要求以白蓮余孽如趙全、李自馨等人來交換把漢那吉,臣料俺答必然只能接受!”
這個說法,可就一石激起千層浪了。大明這些高層決策者們可不同于高務實,他們可不會覺得蒙古人學會耕種是件好事。
他們的思路是:如果蒙古人招募到足夠的漢人百姓開荒耕種,那么蒙古人所害怕的“白災”、“黑災”等自然災害對他們的影響就會大幅減弱。這樣的話,蒙古人的實力就會加強,對大明的依賴度也會減弱。長此以往,他們既有農(nóng)耕糧食維持生計,又有草原牧場獲得騎兵優(yōu)勢,豈不是就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了?那還得了!
至于草原上是不是有那么多適合農(nóng)耕的地區(qū)、蒙古人能不能招募到足夠的漢人百姓,乃至于農(nóng)耕與游牧制度混合之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這些,他們是很難想得明白的,這不是智慧所限,實在是時代的局限。
其實農(nóng)耕與游牧的混合制度,以前就曾經(jīng)有過:遼國就是典型。但實際上,遼國自從發(fā)現(xiàn)宋朝并不是可以輕易征服的之后,它做了什么?它滿足于勒索一點歲貢,然后就老老實實和宋朝和平了百年……最后,這控疆萬里的大遼,竟然被當時看來其實還頗為“弱小”的金國給滅了。
遼國何以敗給金國?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點一定不能忽視:足以自給自足以后的遼國,頓時失去了擴張的動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還羨慕“南朝”,尤其是文化。于是,野蠻變文明,可惜在變的過程中,被一個新生的、更野蠻的政權給覆滅掉了。
高務實想要用的手段,其實就是磨平蒙古人的野蠻,讓其不得不為自己所用,但他的這些手段,至少在目前來說,很難說服這些大明朝廷的高層,因此他才沒有把趙全等白蓮余孽拿出來說事。
誰知道他不說,自然有聰明人幫他說了。
高務實心中嘆息,白蓮教那幫人其實對于蒙古人的漢化還是起了不少作用的,比如把漢那吉不就在大板升城置辦了宅院,搞出那漢蒙合璧的小樓出來?
但高務實馬上又想道:算了,沒有趙全這些人,我也可以自己想辦法引導蒙古貴族們,讓他們加速漢化——比如把漢那吉就是個很好的突破口嘛!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