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槍也是一樣,最多有個兩三種型號就足以,可眼下光我知道的就有賽貢銃、連子銃、一窩蜂、雙槍、雙管槍、三管槍、四管槍……一直到十管槍,又有什么三眼銃、三十六管銃等等,看起來倒是蔚為大觀,可是真正實戰(zhàn)效果好的有幾樣?”
戚繼光苦笑道:“我們南軍比較偏愛鳥銃或者根據(jù)鳥銃改進的賽貢銃,北軍則更喜歡三眼銃,除此之外,也就一窩蜂還有使用,其余那些……倉庫里倒是不少,但平時很少有人愿意用,有時候臨時應戰(zhàn)而武備不足,倒是會被拿出來裝點一下門面?!?
高務實大搖其頭:“這些五花八門的火器,裝藥量各不相同,數(shù)量達到幾十種,哪個士兵記得那么清楚?一旦作戰(zhàn)之時缺乏武器,隨便操著一件就得上陣,結(jié)果連裝藥量都記不準,這仗怎么打?這也就罷了,它們的彈丸大小還不一致,臨時作戰(zhàn)難道還要分成幾十種彈藥和槍支來配套?槍彈不吻合又怎么打?這簡直是災難一般的后勤體系。這些五雜百貨怎么就沒通通撤了,只用那兩三種——就譬如戚都督方才說的賽貢銃、三眼銃和一窩蜂?”
賽貢銃是大明對引進西方槍支進行仿造和改進之后的本土化鳥銃,從技術指標上來看,可以算得上世界一流,至于軍隊中批量裝備的制造質(zhì)量,那個就不好說了。
三眼銃這個比較有名,很多明穿小說都仔細講過,就不提了,反正是一種中程火槍(按時代平均水準算),射擊完之后還可以當做冷兵器使,頗受粗獷豪邁的北方軍爺喜愛。
至于一窩蜂,那是個近戰(zhàn)火器,說它是槍甚至有些為難,一次能射百彈,散布面大,命中的機會多,而且輕巧靈便,士兵可用皮帶將其掛在腰間攜帶。以后世的眼光來看,像是個長得短而粗的一次性發(fā)射散彈槍。
其實從南北兩軍對于手持火器選擇偏好來看,北軍顯得比較奔放,打仗方式偏向于在中遠程先打一波火器射擊,然后抵近作戰(zhàn)則直接拿火器砸人;南軍則比較精細,火器就專攻火器,冷兵器就專攻冷兵器。至于那個一窩蜂,不妨將之視為后世的手槍,只能近程作戰(zhàn),當然由于這時代火器精度和威力都很有限,所以就做成了散彈——我打不穿你的身體,我就發(fā)射一大片,萬一打中你眼睛、咽喉之類的要害,不就賺了么?
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南軍的作戰(zhàn)方式更加合理,術業(yè)有專攻么。
不過由于熱兵器的發(fā)展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如果沒有諸如穿越者之類的人為干涉,可能需要一兩百年才能完全淘汰冷兵器,所以其實北軍的作戰(zhàn)方式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不過三眼銃這種產(chǎn)品在高務實眼里肯定是過時貨,遲早他會搞出帶刺刀的步槍來替代。不過在這之前,需要火槍本身的熱兵器作戰(zhàn)能力得到提高,否則的話可能反而降低火力密度或者說彈丸瞬間投放量。
其實高務實覺得以戚繼光的軍事才能,不應該看不出這種弊端,所以才有此一問。
戚繼光果然不是看不出問題,但他卻滿臉苦笑:“不瞞高侍讀,這個問題不光是我戚某人知道,天下數(shù)得著的諸鎮(zhèn)大帥誰看不出來?只是……說不得啊?!?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