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悉若不淡定了。
在出發(fā)來到大唐之前,他與吐蕃國內(nèi)的君臣們都有過商討,其實他們的猜測跟李治一樣,都覺得大唐剛經(jīng)歷東征之戰(zhàn),應該不會有余力掉轉(zhuǎn)兵鋒馬上對吐蕃開戰(zhàn)。
所以贊悉若這次來長安可謂是信心滿滿,不管若干年后兩國關(guān)系如何,至少他來長安應該能談出一個四五年的和平。
然而李欽載的一番話,卻兜頭給他淋了一盆涼水。
從李欽載的話里,贊悉若聽出了意思。
這位大唐有名的重臣好像不大樂意兩國休戰(zhàn),甚至恨不得兩國打出腦漿子才滿意。
這個……劇本不對呀!
贊悉若瞇起眼打量李欽載,他在辨別李欽載的這番話究竟是真心話,還是隨口詐一詐他。
“李郡公何出此?兩國休戰(zhàn),百姓各自安居樂業(yè),留以喘息之機,不是兩利之事嗎?”贊悉若強笑道。
李欽載眉眼不抬,淡淡地道:“百姓喘不喘息,與我何干?”
贊悉若眼皮猛跳。
李欽載卻接著道:“按我大唐原本的計劃,東征之后,大唐接下來便調(diào)撥兵馬,陳兵西南,大相,拋開私交不論,從各為其主的角度說,海東半島平定后,西南的吐蕃便是大唐剩下的最后一個強敵了?!?
“大唐將士挾海東大勝之余威,一鼓作氣把吐蕃滅了,從此大唐再無強敵,社稷至少可得百年太平,百姓若要喘息,何不再忍一忍,就這最后一戰(zhàn)了,咬牙滅了吐蕃,子孫后代從此安享太平,再無憂患?!?
贊悉若臉色變了,他死活沒想到,大唐天子最寵信的重臣,對吐蕃的態(tài)度竟然是要戰(zhàn)不要和。
“李郡公,恕外臣直,大唐東征之后,將士久疲,國庫已空,恐怕無力再支撐起一場大戰(zhàn)了吧?”贊悉若語氣凝重地道。
李欽載笑了:“大相可知我大唐幅員遼闊,耕地千萬頃,如今已是炎夏,而海東半島的捷報不日便至,待到今年秋收,國庫又能收上糧草,支應下一場戰(zhàn)爭足夠了?!?
“至于將士久疲,更是無妨。東征將士凱旋之后,自然要休養(yǎng)歇息,但我大唐還可從地方州縣調(diào)撥新的駐軍,別的不說,僅僅在長安城,便有拱衛(wèi)皇城國都的十二衛(wèi),近二十萬兵馬,他們可是活蹦亂跳,非久疲之師?!?
“糧草有了,新的兵將有了,大相何以我大唐不足再支撐起一場大戰(zhàn)?”李欽載笑吟吟地道。
贊悉若啞口無,看這架勢,難不成大唐真要發(fā)動對吐蕃的滅國之戰(zhàn)?
這也太霸道了吧。
周邊鄰國被你挨著個兒的欺負過去,還有沒有天理公道?當年吐蕃與大唐的沖突,不過是為了小小的吐谷渾,如今吐谷渾已經(jīng)歸屬大唐,吐蕃老老實實撤兵了,你們還要怎樣?
多大仇多大怨,非要滅國嗎?
贊悉若身軀微顫,努力壓制心頭怒火。
說不清是氣憤還是害怕,若換了十年前,大唐縱是與吐蕃啟戰(zhàn),吐蕃也根本不懼。
然而這些年大唐的軍隊裝備了犀利的火器,這種火器當年吐蕃軍在吐谷渾不僅見識過,而且親身體會過,滋味不好受。
如果大唐真要滅吐蕃,有了那種犀利的火器,說實話,滅吐蕃問題不大。
這便是贊悉若感到恐懼的原因,也是他來長安主動求和的原因。
昔日半斤八兩的對手,如今居然惹不起了,吐蕃不得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