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使臣在門外的喊聲很高,一直傳到府內(nèi)前堂。
坐在前堂內(nèi)的李欽載聽得清清楚楚,頓時露出了冷笑。
說起來,“倭國”的國名還是李欽載給他們改的。
當初六千唐軍靠著三眼銃攻破他們的國都飛鳥城,一路長驅(qū)直入,幾乎已將倭國全境占領。
國主中大兄見勢不妙,于是果斷求和,并且還將他的皇長女鸕野贊良送到唐軍大營,這才促成了兩國和談。
說是和談,其實沒啥好談的,基本就是李欽載提條件,倭國國主被迫答應,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不答應就繼續(xù)打,直到徹底推翻這個王朝為止。
記得當年李欽載提了八個條件,其中一條便是將原來的“大和國”改名為“倭國”。
“大和”倆字太高端了,鬼子們不配擁有。不服的話自己撒泡尿照照,無論是“大”還是“和”,這倆字跟他們有半文錢關系嗎?
“倭”這個字就非常平易近人了,無論是字面意思還是早從東漢時期的歷史淵源,這個字都是為他們而量身打造的。
東漢光武帝在位時,倭國使臣渡海至中原朝賀,當時的光武帝劉秀倍感欣慰,于是賜給使臣一方金印,金印上刻著“漢倭奴國王印”。
劉秀是真的秀,秀了倭奴們一臉。
看看人家光武帝,比李欽載更沒禮貌,直接管他們叫“倭奴”,完全不管人家受不受得了。
奇妙的是,鬼子們居然真的受得了,不但不生氣,反而非常榮幸,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承認,于是舉國歡欣鼓舞。
至于“倭奴”這個名字太難聽,沒關系,以當時倭奴國的人口基數(shù),生產(chǎn)情況以及幾乎為空白的文化底蘊,能被繁盛的中原王朝稱為倭奴已是燒了高香了。
直到隋朝時,后知后覺的倭奴們發(fā)現(xiàn)天晴了,雨停了,他們自己又行了,于是給自己改國名為“大和”,國主還自稱“天皇”,國主在寫給隋煬帝的信中竟敢妄稱自己為“日出處天子”。
也就是那時隋煬帝忙著對付高句麗,沒空搭理這個海外島國上的猢猻們,不然早就造大船把他們滅了。
一個海外蠻夷島國,太狂妄會遭報應的。
后來李欽載來了,倭奴們的報應也來了。
六千將士登陸本島,一路高歌勐進,將他們滅了國,從國主到普通子民,性命全掌握在大唐的手心里,李欽載提條件時便把他們狂妄的毛病治好了。
大和國從此改名為倭國,國主就是國主,敢自稱天皇就要你的命。
不僅如此,大唐在倭國的常年駐軍已近萬,并且調(diào)動了倭國國內(nèi)的資源,在本島北面建造了一座港口,為未來大唐征伐高句麗埋下了伏筆。
不得不說,今日倭國使臣登門拜訪,在府門外高喊的那一嗓子,確實讓李欽載的身心都很愉悅。
這就對了,被征服了就要有亡國奴的姿態(tài),拍馬獻媚不必遮遮掩掩,盡管大聲點兒,沒人會笑話。
腳步聲由遠及近。
李欽載首先看到的是吐蕃使臣,一愣之后,眉頭微微皺了起來。
吐蕃使臣走路很有氣勢,此刻倭國使臣還在外面五體投地呢,吐蕃使臣已然龍行虎步來到前堂外,站在外面單手撫胸行禮,大聲道:“吐蕃使臣扎西勒奉大相祿東贊之命,向大唐李縣公問候?!?
“愿李縣公多福多壽,如蒼鷹擊長空,威名遠播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