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游道死得很干脆,而且沒有任何疑點。
親筆遺書坐實了他的罪狀,連趙郡李氏的罪都認下了,不僅如此,關(guān)于插手科考,扇動國子監(jiān)生鬧事,威逼主考官等罪狀,更是全盤承認,并在遺書中懺悔。
這封遺書的內(nèi)容不知為何很快傳遍了長安城。
朝野嘩然,輿論在一夜之間反轉(zhuǎn)。
當初針對李欽載的流有多惡毒,今日那些曾經(jīng)中傷他的人就有多羞愧。
一時間,長安城內(nèi)懺悔聲四起,正義的人們又重新定義了何謂正義,他們紛紛在嘆息認錯,紛紛痛罵李游道蒙蔽世人,紛紛訴說今科主考李欽載是個好人。
有意思的是,卻從來沒人質(zhì)疑自己明明是個毫不相干的路人,卻能神奇地定義一件與他無關(guān)的事情里,誰是正,誰是邪。
所有傳播流的人,都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執(zhí)法者,自己在干著一件替天行道的事,不計報酬,用愛發(fā)熱,痛心疾首,指天罵街,正義終于得到了宣泄。
李游道的遺書散播出來后,長安城許多百姓聚集在英國公府門前,用莊嚴肅穆的態(tài)度鄭重其事地面朝大門躬身行禮。
一禮下去,仿佛李欽載受到的所有傷害全部抵消了,大家不拖不欠。他們又成了正義人士,功德不減,以后繼續(xù)替天行道。
路人朝國公府行禮的時候,李欽載就站在府內(nèi)的院子里,望著緊閉的大門,他嘴角含笑,笑容有幾分冷意。
“五少郎,外面許多百姓都在跟您行禮認錯呢,您要不要出去見見他們?”劉阿四笑呵呵地道。
李欽載搖頭,嘴角一扯,澹澹地道:“善良又可愛的人們,如果多長點腦子就更可愛了,呵!”
說完轉(zhuǎn)身回了屋。
李游道死了,插手科考的桉子也算真相大白了。
但事情沒完。
李治要的可不僅僅是真相大白。
李游道死后的第二天,太極宮又傳出旨意,罷免朝堂十二名朝臣,有的流放千里,有的是貶謫地方,還有的限時歸鄉(xiāng)。
朝堂嘩然,看到這十二名朝臣的名單,有心人一眼便看出來了,這十二人皆是趙郡李氏的黨羽,而且每個人的官職都很重要。
他們的罪名語焉不詳,刑部發(fā)下的公文只說是涉科考桉,但沒有詳細的原因。
字越少,事越大。
十二名朝臣就這樣被罷免,趙郡李氏在朝堂上的勢力瞬間空了一大半,可謂元氣大傷。
李治這一次打壓下手很毒辣,差點將趙郡李氏的勢力連根拔起,從此以后,趙郡李氏若還想回到當初在朝堂的風光位置,大約要從頭努力十多年了。
有了趙郡李氏這個反面教材,其余的世家頓時噤若寒蟬,對科考不再指手畫腳,朝堂上幾乎聽不到關(guān)于科考的任何非議,連說都沒人說起。
李治殺雞儆猴的目的至此也算達到了。
…………
塵埃落定,李欽載不再耽擱,當即讓部曲備馬,向李勣和李思文告辭后,李欽載騎馬便匆匆出城趕往甘井莊。
婆娘就快生了,若非被這些閑事牽絆了手腳,此刻的他應(yīng)該在陪著大肚婆娘遛彎,深情款款地朝婆娘嘴里塞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