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載若在太極宮金殿上的話,愿稱李治一聲“秀兒”。
登基十幾年來,內(nèi)圣外王,承貞觀遺風(fēng),朝野對這位天子的評價大多是贊譽有加,而李治也很少出昏招兒。
廢王皇后,逐長孫無忌褚遂良是出于政治需要,打壓世家門閥是為了中央集權(quán)。
除此之外,對北方游牧部落的清理,對西面吐蕃的懷柔,對東面高句麗的三面封鎖,對百濟的滅國等等。
這十幾年來,李治確實做得不錯,從永徽到龍朔這些年,大唐在貞觀之治的基礎(chǔ)上更上一層樓,隱有超越的氣象。
然而,這一次李治的表現(xiàn)看在朝臣們眼里,終究是飄了。
大朝會如此隆重的場合,不計后果地公然說出修路造船等決意,重要的是,這個決意并未得到宰相和六部官員的認同。
大唐的朝堂風(fēng)氣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朝政國事都是君臣一起商量,就算政見不合,那也是暫時擱置,私下里天子再與幾位重臣繼續(xù)商量,爭取說服對方,最后與重臣們達成一致后便對外公布。
這次李治卻單方面宣布修路造船,著實讓朝臣們驚愕萬分。
于是金殿上頓時炸鍋了。
左右相許敬宗和許圉師陰沉著臉,站在朝班中默不出聲,幾位侍中和御史大夫戰(zhàn)出來激烈反對,有人帶了頭,剩下的人也就沒什么猶豫了,紛紛出班反對。
站在臣子的立場上,李治修路造船的決定是勞民傷財?shù)?,如今正值北方大旱,秋收在即,本就空虛的國庫不知要支出多少賑糧,明年也不一定能緩過氣來。
這種天災(zāi)的節(jié)骨眼上,李治還要動工修路,簡直是昏聵之極。
殿內(nèi)反對聲此起彼伏,李治無奈地向朝臣解釋以工代賑的道理,可朝臣們并不接受。
因為推行下去實在是太難了,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將是一場大亂。
諸多反對的聲浪里,有一位朝臣跳了出來,這位朝臣名叫劉仁軌。
劉仁軌當(dāng)然也不贊同李治的決定,但他反對的角度頗為清奇。
“以工代賑”縱是能推行下去,長久下來,對社稷恐為不利,當(dāng)百姓們習(xí)慣了做工來賺取家用,相比之下,耕地種田反倒失去了動力。
畢竟這年頭種田的風(fēng)險不小,在這個沒有化肥沒有殺蟲劑的年代,種田完全靠老天恩賜,任何一場天災(zāi)下來,一年的辛苦便白費。
而做工卻安全多了,只要肯付出勞動,就一定會有回報,官府發(fā)錢發(fā)糧,旱澇保收,長此以往,百姓誰還愿回去種田?若沒人種田,天下人吃什么?
不得不說,劉仁軌思考的角度雖然清奇,但還是有幾分道理。
金殿上頓時一片恍然,接著一片附和。
眼見朝臣一片反對,金殿內(nèi)沸反盈天,李治的臉色也越來越陰沉。
大朝會的流程還沒走完,李治便怒而起身,拂袖而去。
回到承香殿,怒氣沖沖的李治又恨恨摔了幾個貢品青瓷,這時武后聞訊匆匆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