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說的大概便是李欽載了,以往那些斑斑劣跡人盡皆知,反而發(fā)明神臂弓馬蹄鐵等事跡,除了朝堂和軍中的重臣外,幾乎沒人知道。
畢竟在這個年代,新發(fā)明頒行下去不會帶上說明書,官府和軍隊也不會特意張貼榜文告之大家此物是何人發(fā)明。
于是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李欽載仍然是那個頑劣不堪的李欽載,若說有什么不同,大抵是最近幾個月沒聽說他有什么新的劣跡,可能老實一陣了。
看著迷茫的眾人,李治笑道:“李欽載此人,已非吳下阿蒙,諸位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呀,許多人知道神臂弓,也知道馬蹄鐵,這兩個新物件早已推行軍中,在座的有軍中將領(lǐng),想必不陌生。”
幾位將軍緩緩點頭。
李治又道:“還有一個滑輪組,此物用之于工,可大大節(jié)省人力,工部如今正在打造,不久后將用于大唐各州縣之河工,建造等方面。”
“對了,前不久朕還讓尚書省下文,讓各州縣張貼榜文,頒行《百家姓》全篇,此文可為大唐繼《千字文》之后頗為難得的蒙學(xué)讀物,對孩童啟蒙之效,尤在《千字文》之上……”
李治笑容漸斂,緩緩道:“或許在座諸卿不知,也或許只知一兩件,今日朕要告訴你們的是,這些東西,全都出自李欽載之手?!?
一出,舉座皆驚。
在座的朝臣職司不同,文武不同,職司之外的事情他們很少打聽,在這個消息閉塞的年代,不主動打聽的事自然不容易知道。
知道今日,天子親口說出來,他們才知道原來英國公的孫兒如此了不得,這些文武不同的新奇東西居然都是出自同一人。
發(fā)明一樣兩樣或許是巧合意外,可以稱之為妙手偶得,可四樣五樣呢?還是巧合嗎?
見座中朝臣們震驚的模樣,李治滿意地笑了,他很喜歡眾人的反應(yīng)。
當(dāng)初李欽載一件又一件創(chuàng)出新東西時,李治的反應(yīng)也和他們一樣,如今終于輪到他們了。
“諸位,英國公家的這位孫兒,可是有大才之人,以往被埋沒于世,沒有被朝廷重用,是朕的過錯,如此大才棄而不用,國朝之大失也。所以,朕要用他?!?
“李欽載的學(xué)問頗為古怪,但卻非常實用,無論神臂弓,馬蹄鐵,滑輪組,或是百家姓,都對我社稷大有用處,更難得的是,李欽載的學(xué)問高深,如今展露出來的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環(huán)視座內(nèi),李治看見人群中的契苾何力,不由指著他,笑道:“契苾將軍?!?
契苾何力躬身:“臣在。”
“你是百戰(zhàn)將軍,對戰(zhàn)事自然熟悉,朕這里有個題目,想考考你?!?
“陛下請說,臣知無不?!?
李治笑著將當(dāng)初那道兩軍追擊的題目說了出來。
契苾何力沉思半晌,緩緩道:“臣不敢說精確,但大致能算到時辰,大約兩刻到三刻之間?!?
李治大為贊賞,老將到底是老將,對戰(zhàn)場的敏銳非一般人能及。
“將軍百戰(zhàn)成名,對戰(zhàn)事自然巨細無遺,但將軍麾下的將領(lǐng)們呢?他們都能算出來嗎?”
契苾何力苦笑:“這個……臣就沒把握了?!?
李治緩緩道:“李欽載算出來了?!?
契苾何力一驚,不敢置信地看著他。
李治嘆道:“他真算出來了,而且弄了一個公式,任何人學(xué)了這個公式,都能算出來。”
說著李治召人拿來紙筆,憑著當(dāng)時的記憶,將李欽載的兩軍追擊公式一筆一筆地寫出來。
寫好后讓宦官將紙傳閱眾人。
中書侍郎上官儀接過紙,看到上面一串完全不懂的數(shù)字和文字,最后只看到下方的結(jié)果,果然是兩刻多時辰,上官儀不由大吃一驚。
李欽載可是從來未曾領(lǐng)過兵,也未上過戰(zhàn)場的紈绔子弟,他為何能如此精確地算出兩軍追擊的時辰?這很不科學(xué)!
其實對李欽載的學(xué)問,在座的朝臣大部分不清楚,唯獨契苾何力還是頗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