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開始,各國的重心基本都是放在了經濟上面,盡管有著外交上的沖突和暗中的軍事新式裝備競爭,但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各國基本政策還是相當一致的,那就是發(fā)展經濟。1929年開始的那場世界經濟危機給世界各國都帶去了嚴重的印象,哪怕是好幾年過去了,但是各國的多數國家還是沒有走出困境。
哪怕是在經濟危機中表現的一枝獨秀的中國也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濟發(fā)展上,從1931年中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的軍費支出總數雖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占據財政收入的比例卻是沒有增加多少,比之二十年代是大大降低。
不得不說中國這幾年取得的經濟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經濟發(fā)展速度這幾年一直都是保持在百分十以上,而這些發(fā)展的增長量都是集中在工業(yè)部分,如果說1929年的時候中國還只是一個二流工業(yè)國的話,那么經過了五六年的發(fā)展,到了1935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yè)經濟總量已經足以躋身一流強國的行列,這個過程中幾乎翻了一倍,而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和中國利用中央和地方財政大量進行基礎建設是分不開的,這些基礎建設基本都是大投入,高耗能的投資模式,消耗了國內眾多的勞動力資源和工業(yè)產能,這種內需的拉高直接帶動了國內的就業(yè)需求,國民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國民收入的提高則是直接拉動了國內各種消費類產品的市場,從而直接刺激國內各行業(yè)的發(fā)展。
要知道這幾年的財政支出預算中,幾乎絕大部分都是被用于工業(yè)發(fā)展分方面,如果把軍事方面的支出也包含在內的話,那么中國財政收入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被用于了拉動內需上,盡管所用的方式不同,但是效果卻是一樣的。因為不管是直接給農民發(fā)放花費補貼,還是直接投資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又或者是通過國有控股的交通銀行和工業(yè)發(fā)展銀行給企業(yè)發(fā)放大批的貸款,這些錢最后都會流入社會經濟循環(huán)體系里,哪怕是軍費支出最后也是會回到社會經濟循環(huán)體系里。
通過這種強硬拉動的方式,中國的工業(yè)經濟發(fā)展在三十年代初期表現出來前所未有的強勢,而這種增長勢頭一時間竟然是看不到盡頭,國內的經濟專家們一個個都是放出豪,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能夠保持這種勢頭至少十五年以上。
盡管這種通過政府強行干預而提升起來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有著眾多的缺陷,比如通貨膨脹,國民的收入表面上增長了許多,但是物價的上漲使得國民收入的增長效果等于零,某些地區(qū)甚至是有些倒退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越發(fā)達地區(qū)體現的越明顯。
最能體現物價上漲的無疑是發(fā)達地區(qū)的房價和地價上漲了,以上海為例子,這個亞洲最發(fā)達的城市的房價在二三十年里上漲的速度和上海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幾乎是成正比的,以上海gdb中心匯東新路周邊為例,這里集中了國內外眾多大型企業(yè)財團的辦公地點,而附近也是形成了上海最早的集中高檔住宅區(qū)域,一套五層公寓里的一套公寓在二十年代早期開價不過三萬元左右,然而到了1935年的今天,價格高達十萬以上,幾乎翻了三倍還多,而距離遠一些的獨立小棟洋樓,價格基本都是高達數十萬以上。
要知道這個年代的華元可是非常值錢的,一個普通工廠的工人工資也就是十元到十五元之間,而收入較高的知識分子群體,比如普通中學教師的收入會有五六十元,這個收入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家人的收入,受限于人們的認識形態(tài),這個年代女人絕大部分都是不會出來工作的,家庭收入基本就是靠男主人一個人支撐,當然這種情況不但是中國這樣,其他國家也都一個鳥樣,這年頭男女平等這個詞大家都在說,但是誰也沒去做。
在這樣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那些市中心動輒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豪宅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夠住的,這就跟后世里的普通美國工薪階層買不起上東區(qū)里的公寓一樣。而距離匯東新路遠一些,普通的獨院包含正房數間,廂房數間,占地約半畝的普通宅院要價大概在千元左右,而這個價格對比一戰(zhàn)時期的價格,足足上漲了四五倍,那時候買這樣的一棟房屋頂多也就兩百元左右。
這些房價的增長以及其他物價的上漲實際上是抵消了中國這十幾年來的國民收入增長。但這并不是說國民們的生活就沒有提高,這就好比后世里里2000年以前的中國和2013年的中國,收入雖然也增長,但是物價上漲的更厲害,但是誰也沒說2013年的中國生活水平比2000年還差了。
僅僅是通過工資收入和物價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民眾生活水平還是不太現實的,而通過人均的糧食水平可以更好的來分析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與否。
二十年代之前,中國的民政部缺乏相關的數據無法得出準確的人均糧食數據,但是一個大概數值還是可以的,統(tǒng)一之初中國的人均糧食水平在兩百五十公斤左右,之所以會這么低,主要是受到辛亥到統(tǒng)一這四五年里的國內戰(zhàn)爭頻繁,統(tǒng)一發(fā)展十年后到了1924年后,人均糧食增長到了兩百九十公斤。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時期,中國的農業(yè)開始大規(guī)模應用化肥,糧食產量進一步提升,加上每年從東南亞進口的糧食逐年增多,到了1935年的時候,人均糧食已經三百二十公斤左右。
這個水平縱然還無法和歐美國家的人均四五百公斤的水平相比,但是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礎,這個成績已經是稱得上驕人了。作為對比,史實上1955年到1958年,也就是中國五六十年代時情況最好的時期,人均糧食才三百公斤左右,八十年代后才增加到三百公斤以上,一直到2000年才超過四百公斤的水平。而后世里的人均糧食水平的提高還是建立在現代農業(yè)和雜交水稻大規(guī)模應用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