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國吃完飯,帶著“家伙事兒”出了城。
他的目的地是城東約二十里的那片山。
嚴格意義上講,這座山跟老家那座山,算是同一座山,或者說至少屬于同一座綿延不絕的山脈。
他想到這里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打到什么獵物。
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前行,走了約莫半個小時,明顯感覺到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
原本還偶爾能見到的人跡,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消失不見了,山路變得越發(fā)崎嶇難行。
趙振國找了一塊地形險要、草木茂盛的地方,這里是他精心挑選的獵場。
因為離城比較近,所以他沒有選擇用槍,而是準備下幾個套子,碰碰運氣。
趙振國決定制作一個簡易而巧妙的吊腳套,用來捕捉那些在地上覓食的鳥類,比如鴿子、斑鳩、野雞等。
這些在這年代都可以隨便吃,但是往后十一年,就誰吃誰“刑”。
吊腳套的制作材料并不復雜,只需要一根灌木作彈力桿,一個分叉樹枝,幾根小木棍。
他用匕首將分叉樹枝削尖并開槽,然后將其牢牢打入地面。
接著,插入彈力桿,編織活套并綁在小木棍上,再將活套綁在彈力桿上。
隨后,將繩套拉下卡在凹槽里,用小木棍固定好,確保接觸點小而靈敏。為了穩(wěn)固和隱蔽,他在接觸點還放了幾根偽裝木棍。
最后,將繩套放在木棍上,撒上饅頭屑當誘餌。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明天來收割即可。
趙振國又熟練地下了好幾個吊腳套。
他仔細調整每個陷阱的位置,確保它們既穩(wěn)固又隱蔽。
眼瞅著時間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溜到了中午,陽光透過樹梢灑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
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收拾好工具,準備下山。
可沒想到,他走岔路了,居然發(fā)現(xiàn)了野兔的痕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