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到時候是什么時候,那就是到時候...
正劈竹條的時候,趙大哥給趙振國送來了一車麥秸稈。
1958年我國已能自行生產(chǎn)農(nóng)用聚乙烯薄膜,七十年代已經(jīng)在推廣大棚。但趙振國從鎮(zhèn)上跑到縣里,都買不到塑料大棚膜。
沒辦法,他只能交代趙大哥,幫他找點麥秸稈,用這個當薄膜的低配版。
趙振國把麥秸稈變成麻花辮,然后再編織成草墻,宋婉清看他笨手笨腳的樣子,撲哧一下笑了,說她來。
果然,宋婉清編得比他好多了。
更讓他意外的是,來幫忙的狗剩也比他自己編得好。
沒一個小時,一塊一人多高的草墻就編好了。
麥秸稈墻是在五天之后大致完工的,接下去的事情就比較麻煩了。
趙振國需要去山上去砍些可以做木樁的樹,用來定樁。不然就算是有草墻也不會穩(wěn)定,說不定風一吹雨一淋就垮了。
砍樹可就和竹子不同了,樹是實心的,而且還要比竹子重很多,要砍一棵樹花的時間遠遠比砍竹子花得多。雖然狗剩偶爾有幫忙,但是作用不大。
依舊是牛車,趙振國速度緩慢地把砍好的樹運到了后院那塊洼地。
刨坑,埋樁,然后再填土,一下午的時間趙振國也只埋好了一兩根樁。這樣一來一回竟然花了趙振國將近半個多月的時間才弄好這些零零碎碎的雜事!
半月之后,看著面前的粗糙的茅草溫室,趙振國總算是松了口氣。
這段時間趙振國的舉動整個村子的人都看在眼里,雖然有幾個好事的來詢問了幾次,但趙振國只是含含糊糊的說想要種點東西。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