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雪恨。
姬昌知道想做到這些很難,人既然有了希望,可總比沒有任何希望要好。
發(fā)兒,你的意思是,咱們父子先退回羌地,依附于楊廣,積攢力量,而后找機會,殺入西域,在逐步攻略極西之地
沒錯,楊廣在兩年內(nèi)兩次西征,除了擴充勢力之外,想必也是將西域,乃至是極西之地,作為隋國的退路了。
一旦秦隋正式開戰(zhàn),而涼州又守不住的話,隋軍必定會大舉西撤。
說著,姬發(fā)眼中閃過一抹異色,笑道:楊廣此人,打仗雖不怎么樣,但眼光還是不錯了。
沒錯啊,極西之地是隋國的退路,卻是我們父子的唯一出路啊。
姬昌輕嘆道,他之前從沒考慮過這些,只想著和暴秦血拼到底,可這是一條必死的道路。
而如今才智過人的二兒子,卻給他提出了一條生路,生與死之間,姬昌自然知道該怎么選。
發(fā)兒,就按你說來辦吧,咱們父子先退入羌地,而后在依附楊廣,繼續(xù)力量,再尋求機會退入西域,攻略極西之地,這也是我們父子的唯一活路了。姬昌說道。
姬發(fā)點了點頭,隨即又道:不過在此之前,還有兩大難題要解決。
一是想辦法迷惑軒轅,好讓我軍能夠安然退入羌地。
二則是退入羌地之后,如何在六萬隋軍的進攻下,打出我軍的尊嚴,好讓楊廣知難而退,接納我父子的投效。
姬發(fā)所提的兩個難題,無論哪個都不好解決,不過終究比守住隴西要簡單多了。
次日,姬昌讓雷震子寫了封信給軒轅。
雷震子在信中寫明了父親誓死死守隴西的決定,而他作為兒子,不忍與父為敵,也不忍看著父親戰(zhàn)死,所以決定和父親一起死戰(zhàn)到底。
同時,姬昌也調(diào)兵遣將,做出一副死守到底的姿態(tài),以此來迷惑和麻痹軒轅。
軒轅其實早就看出雷震子是在詐降,但礙于土行孫、龍須虎、楊任等一干玉清弟子,以及姬旦這個四哥的顏面,也不會直接對雷震子出手,所以才故意給個機會試探他。
結(jié)果不出軒轅所料,雷震子果然沒有回來,他也正好解決了一個隱患。
雷震子一去不返,之前曾為其擔保的玉清弟子,還有姬旦這個四哥,處境一下子就都變得尷尬了起來。
對此,軒轅并未責怪他們,反而出安慰,稱這是雷震子的個人行為,和他們并無任何關(guān)系,也不會追究他們的責任。
當然,軒轅嘴上雖這么說,可該防還是要防的,畢竟這次是他有意為之,可要是再出一個雷震子的話,那可就是他的責任了。
軒轅知道雷震子是在詐降,自然做好了所有應(yīng)對準備。
他本以為雷震子會回來,謊稱說服了姬昌投降,卻后在投降時反戈一擊,卻沒想到對方做出了最蠢的選擇,直接就不會來了,并聲稱會和父兄死戰(zhàn)到底。
這下直接把軒轅都給整不會了,后續(xù)的一系列布置也都卡了殼,沒辦法在繼續(xù)進行下去了,恨不得親自去教教雷震子該怎么詐降。
不過這對軒轅來說,也并沒有多大影響,做多攻略隴西的時間延遲一些,反正他也準備放慢攻略速度。
可讓軒轅沒想到的是,就在他集結(jié)完兵力,準備進軍狄道之際,姬昌卻主動放棄了狄道城,率五千步騎大軍逃往羌地。
軒轅立馬意識到自己上了當,當即親率三千鐵騎前去追擊,可一直追到羌地也沒追上,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追錯了路,并且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糾結(jié)的選擇。
是繼續(xù)追擊姬昌父子呢
還是撤軍先占據(jù)隴西全境
將軍,末將認為應(yīng)先攻占隴西。楊任進道。
哦仔細說說看。
是,末將此,原因有二。
一是姬昌已逃,隴西郡群龍無首,只要我大軍一到,必定不戰(zhàn)而降,占領(lǐng)隴西全境,用不了多少時間。
二是隋國正在攻打唐國的羌地三郡,讓姬昌去和隋軍拼個兩敗俱傷,我大秦做收漁翁之利也未嘗不可。楊任分析道。
軒轅一番揣摩后也覺得有理,于是局退兵前去占領(lǐng)隴西。
不出楊任所料,之前有姬昌壓著,大多數(shù)人才不敢投降。
現(xiàn)在沒了姬昌的約束,隴西唐軍由已無戰(zhàn)心,面對大舉而來的秦軍,各城守軍根不敢做出任何抵抗,紛紛開城向秦軍投降。
軒轅大軍一路進軍,除了有兩縣不肯投降外,幾乎沒遇到多少抵抗,十分輕易的攻占了隴西全境。
至于不肯投降的那兩縣,面對軒轅的強攻,幾乎都沒堅持一個時辰,就被秦軍強行攻破了城池。
從開戰(zhàn),至戰(zhàn)爭結(jié)束,軒轅只用了十五天時間,就占領(lǐng)了隴西十一縣之地,堪稱神速。
軒轅在占領(lǐng)隴西之后,也并未出兵羌地,因為他已經(jīng)收到,退入羌地的姬昌父子,在收編羌地唐軍之后,已經(jīng)和隋軍大打出手的消息。
面對楊素的六萬隋軍,只有兩三萬唐軍的姬昌父子,雖處于絕對的劣勢,但也不是沒有一戰(zhàn)之力。
軒轅這個時候出兵羌地,很可能會引發(fā)連鎖反應(yīng),于是自然也就放棄了,決定坐山觀虎斗。
軒轅占領(lǐng)隴西軍后不久,吳起先龍且一步,攻占領(lǐng)武都郡全境7縣之地,隨后龍且也攻占了漢陽軍12縣。
自此,隴西三郡徹底為大秦所有。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