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明白這對唐建軍意味著什么。對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來說,沒有什么比看到一臺現(xiàn)成的pd雷達更能提供幫助的了。
哪怕只是瞥一眼,聽幾句,也能解決許多疑惑,照亮前行的道路。
網(wǎng)上曾有人開玩笑說,夏國的工程師有一種特殊的技能,叫做“一看就會”。雖然這是個玩笑,但對于像唐建軍這樣的科學家來說,這種機會確實珍貴無比。
什么意思呢?
國外的一些高端技術,如果不想被我們學習,就得藏得非常嚴密,不讓我們的工程師有機會看到。
因為一旦讓我們的工程師看到,他們就能很快地模仿出來,甚至不久后就能以很低的成本大量生產(chǎn)。雖然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但現(xiàn)實中似乎確實如此。
比如說,老美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發(fā)一種叫做“dsi”進氣道的新技術,直到2006年f-35a戰(zhàn)斗機首飛時才正式使用。
在這之前,只有1996年底對一架f-16進行了改裝測試。按理說,其他國家想要研究和復制這項技術,應該是在f-35a首飛之后的事情了。
然而,奇怪的是,早在2001年9月就確定了設計方案,并于2003年8月首次試飛的中巴合作開發(fā)的fc-1梟龍戰(zhàn)斗機,竟然也用上了這種先進的進氣道設計!
因此有人猜測,“一定是某個夏國工程師只看了一眼f-16的dsi進氣道試驗機的照片,就‘孕育’出了梟龍戰(zhàn)斗機?!?
更令人驚訝的是,從梟龍之后,無論是基于蘇霍伊su-30改進的殲-16,還是夏國自主研發(fā)的各種飛機。
不管用途如何,幾乎全都裝備了類似的進氣道設計,就連成本低廉的教練機也不例外。這不正是夏國工程師先學習再普及的老套路嗎?
實際上,作為一位曾經(jīng)的工程技術專家,蘇晨清楚,網(wǎng)絡上的這些玩笑話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
夏國科學家擅長捕捉國際最新技術趨勢,一旦發(fā)現(xiàn)有潛力的技術方向,就會立即啟動前期研究,為后續(xù)的工程應用奠定基礎。
比如唐建軍在缺乏國家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仍然對pd雷達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前期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只是因為缺少實物參考,某些關鍵技術尚未攻克。
而這類技術突破,往往需要一點靈感的火花。
這種靈感,或許就來源于所謂的“看一眼就會了”的特殊能力。
現(xiàn)在,蘇晨已經(jīng)提供了激發(fā)靈感的條件,再加上他留下的《蘇晨筆記》以及陳義堅提出的需求,相信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已經(jīng)準備就緒。
pd雷達,這是夏國長久以來急需的一款雷達,也是您過去職業(yè)生涯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唐教授,希望您能再次創(chuàng)造奇跡。
蘇晨從唐建軍的房間出來后,心里盤算著:既然已經(jīng)分別和謝志忠、唐建軍談過了,不如也去郭偉強那里坐坐,這樣就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偏心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