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策論就講到這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三場考試的試題,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嗎?”
程博士打斷了眾人的議論,緩緩的提出了一個問題。
看著博士臉上一臉的神秘之色,眾人滿是好奇,盯著手上的大明日報快速的掃動著。
第一場經(jīng)義……沒什么難點!
第二場論、判語、詔……也沒難點。
第三場策論……沒、沒法做,不會做。
啥問題?沒問題呀!
眾人一遍又一遍的掃視著三場試題,但確實是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
難道博士在故作高深?
不應(yīng)該呀,這位程博士一向都極為嚴謹,是國子監(jiān)派出來解答試題的,沒理由這么做吧!
“程博士,學生等愚笨,還望解惑!”
“哎,你們吶……難怪都中了秀才了,還得來國子監(jiān)學習!”
一句話,直接讓所有學子臉色漲紅,可卻沒法反駁什么。
見狀,程博士搖了搖頭,一臉恨鐵不成鋼的狠狠的盯著眾人:“你們都不要只看試題本身,要看看試題背后隱含著什么,上下通篇連在一起看看?!?
“第一場經(jīng)義講的是什么?為學、商賈、中庸之道!”
“第二場論是什么?論是文武并用,這是安邦定國的宗旨,緊接著的詔是直諫求賢,這是人才,對論的補充,點明人才是定國安邦的基礎(chǔ);
接下來的判語、誥、表等也大都是和人才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再看看第三場的五道策論,第一、三、五道題都是軍事加外交的問題,
第二題是商事的問題,簡單的說發(fā)展商事,讓百姓都有銀子,民富國強,國富民強。
第四題則是各研究院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你們還記得講武堂成立時,陛下寫的《大明少年說》吧,
其中有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吧。
老夫都講了這么清楚了,你們能不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
“朝廷準備全力推動商事的發(fā)展,讓百姓們富有,只有富有了,才能有閑錢讓普通家的孩子讀書識字?!?
“對,只有讀書識字的多了,出現(xiàn)的人才就多了,打個比方,以前五千學子,一百出一個,只能出五十個,
但以后是五萬學子,還是百里挑一,那就是五千人了?!?
“人才多了,涌入各行各業(yè),反哺商事的發(fā)展,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如此定國安邦才能實現(xiàn),也更能持久!”
“有道理呀,不是我們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聰明,只是生的好,
給普通家孩子一個機會,我們未必比他們出色,講武堂的那群孩子不是都已經(jīng)證明了嗎?”
“呀……陛下在崇禎元年鏟除魏黨之后的那篇《朕有一個夢想》的最終目標是老有所依、幼有所養(yǎng)……似乎真的能實現(xiàn)了!”
……
“行了,你們總算是還沒有笨到家,好好的揣摩一下這次會試的卷子,尤其是五道策論題。”
程博士聽著眾學子的討論,揮了揮手后,背負雙手慢慢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