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即臉色一肅,將老人家扶到桌前的:“老人家,我代陜西的父老鄉(xiāng)親謝謝您了?!?
親自給老人家登記后,高聲道:“有如此老者,是我陜西百姓之幸、是我大明之幸?!?
“哎,想我康清河在北京商人中也算是一號人物,如今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現(xiàn)的還不如一位貧瘠的老者,真是慚愧?!?
又一位中年漢子到了登記的長桌前:“我大康米坊,別的沒有,糧食倒是有一些,我捐糧一千石!能幫一些是一些吧!”
兩人的舉動算是激起了圍觀人群的惻隱之心,一個接一個的站了出來。
“康老板,我庭軒客棧也湊個熱鬧,捐銀一千兩,算是給自己積點陰德吧!”
“哎,我們也就是仗著投胎的好,生活在北京城,要是生活在陜西……我鴻運酒樓捐銀兩千兩?!?
……
又有幾名阮康文的好友站了出來,出手就是千兩。
昨日阮康文在找他們的時候,他們就紛紛表示贊助,千兩白銀對他們來說不算什么,花錢買個好名聲,這筆買賣做的值當(dāng)。
圍觀的人都愣住了,什么時候這些有錢人如此的大方了?
但不管怎么說,捐出的都是真金白銀。
十幾張登記的桌子前都排滿了人,消息越傳越廣,整個京城的人都知曉了,百姓們都陸陸續(xù)續(xù)的趕來了,其中不乏商賈巨富、達(dá)官顯貴、勛貴士紳。
這些人其實不想來的,但此次的捐銀活動已經(jīng)形成大勢了,官府已經(jīng)派人介入了,最后的名單肯定會直達(dá)天聽。
更有甚者,朝中大臣們都認(rèn)為這是皇帝搞出來的,否則朝會上皇帝說缺的銀子他來想辦法,然后第二天就鬧出了這么一出捐銀的把戲?
皇帝看了名單以后,有些商人捐了,他們一毛都沒有捐,到時候會不會被惦記上?
從這幾次的的事件看,這位新帝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隨便暗示一下某位大臣,他們就吃不了兜著走。
雖然惱恨阮康文,但該捐還是得捐,而且還不能少。
坊市門口的百余名桌子都是長長的隊伍,每一名桌子前都有一名錦衣衛(wèi)持刀而立,這些錦衣衛(wèi)就是崇禎讓李若漣安排的。
第一天,捐銀人數(shù)高達(dá)一萬七千余人,捐銀二十二萬兩;
第二天,捐銀人數(shù)六萬六千余人,捐銀四十八萬兩;
第三天,捐銀人數(shù)三萬兩千兩,捐銀十九萬兩;
……
活動一共持續(xù)了七天,總共捐銀人數(shù)十六萬余人,占了北京城近兩成人口,捐銀一百五十余萬兩。
東暖閣內(nèi),崇禎看著戶部尚書郭云厚,輕笑道:“郭愛卿,合計兩百五十萬兩,夠了嗎?”
郭允厚笑的嘴都合不攏了:“陛下圣明,支撐到明年秋收措措有余了,還能多出數(shù)十萬兩?!?
“哈哈,朕也沒有想到我大明的百姓會在這個時候慷慨解囊,解了我們?nèi)济贾?!?
聽著崇禎的大笑,郭允厚內(nèi)心很想告訴崇禎:陛下,你這演技不行呀,全城的商賈士紳都猜出這是您的手筆了,您還在這里裝。
但甭管咋說,這一百五十萬兩的真金白銀是入了太倉庫了。
待郭允厚走后,崇禎再次看了一眼匯總的數(shù)據(jù),嘴角都不由自主的掛著笑容。
一百二十萬兩白銀,那就是一百二十萬石糧食,加上之前的一百萬石,兩百五十萬石糧食,足夠災(zāi)民堅持到明年八月份。
到時候土豆和紅薯有了收成,陜西災(zāi)情就算是徹底的化解了。
在加上修建的密集的水庫,以后即便是有災(zāi)情,也不會再有今年這么嚴(yán)重了。
可惜這種薅羊毛的事情,做一次還行,因為前朝并沒有人這么干過,以后再想薅這種方法就不太見效了。
但話又說回來,等白桿兵進(jìn)京,將八大晉商給抄家滅族了,幾千萬兩白銀再加上原本的賦稅,支撐三年是足夠了。
三年的時間,他足以將所有事情都鋪開了,錢就源源不斷的來了。
“大伴、方正化,你說朕該給阮康文賞點什么?”
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