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自己找來的資料,李剛嘆了一口氣,楊國柱,明末八大總兵之一。精于騎射,作戰(zhàn)勇敢,是難得的一位將領(lǐng)。
當(dāng)上了宣府總兵之后,跟隨盧象升作戰(zhàn)。
盧象升在與清兵決戰(zhàn)之時,楊國柱就在。盧象升戰(zhàn)死之后,楊國柱被下獄論罪,最后定了一個帶罪立功。
崇禎十四年,祖大壽被困于錦州,總督洪承疇奉命營救。
洪承疇率領(lǐng)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云總兵唐通、薊鎮(zhèn)總兵白廣恩、東協(xié)總兵曹變蛟、山海關(guān)總兵馬科、前屯衛(wèi)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二百余名,步騎十三萬,馬四萬匹,克期出關(guān),火速馳援,擊退敵軍,解圍錦州。
錦州之圍,非常典型的圍城打援。
李剛站在地圖前看著戰(zhàn)役的地點,臉上的表情很凝重。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培養(yǎng)出來的軍人,對于這種戰(zhàn)術(shù),李剛真的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從寧遠出兵解圍錦州,大軍行進之下,能走的路只有一條:遼西走廊。其他的路不利于大軍展開,根本走不了。
遼西走廊,既平整又寬闊,極適合大規(guī)模兵團行進。
當(dāng)然了,適合大兵團行進,也代表著適合騎兵展開大兵團作戰(zhàn)?;侍珮O就把地點定在了這里,為的就是準(zhǔn)備一口吃掉洪承疇的主力。
一旦拿下了洪承疇的主力,山海關(guān)之外將再無戰(zhàn)事。
洪承疇也看出了皇太極的意圖,對于朝廷救援錦州的命令并不積極,甚至采取了拖延的態(tài)度。向朝廷報告的是“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zhàn)邊進,解圍錦州”的策略。
實際上從寧遠到松山僅僅百里,洪承疇整整走了四個月。
你想圍點打援,我不過去,你怎么打?打錦州,你打去,你要能打下來,很好,我佩服你,去吧!
李剛站在地圖前,很清晰的就能洞悉洪承疇的想法。
錦州城十分的堅固,駐守的人又是祖大壽,皇太極想攻下錦州城,基本不可能。除非錦州城彈盡糧絕,實在堅持不下去了。
當(dāng)年我軍打錦州時,也付出了很慘痛的代價。冷兵器時代,想要攻打名將駐守的堅固城池,代價會更大。
如果皇太極死磕錦州城,反而正中洪承疇的下懷。
死磕錦州城,幾個月打不下來,氣勢低落就不說了,肯定損失慘重。即便攻下錦州,皇太極也無力再向前進攻。
如此一來,自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進可以向前打一仗,退可以保住遼東主力。至于錦州城,能搶就搶回來,搶不回來,那就算了,不要了。
皇太極洞悉了洪承疇的想法,于是率軍將洪承疇包圍在了松山,截斷了他的糧道。到了這,李剛就有一些看不明白了。
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洪承疇手下不是沒有能人。
先有馬紹愉建議“乘銳出奇擊之”、后有張斗“防其抄襲我后”的用兵建議,洪承疇全部沒有采納,直接導(dǎo)致糧道被斷,大軍被圍。
被圍起來以后,洪承疇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準(zhǔn)備和清軍決戰(zhàn)。
李剛琢磨了一下,此時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洪承疇沒想到,自大了。第二種,洪承疇故意的。自己率領(lǐng)的明軍什么德性,洪承疇心里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