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是大同的!操,那不如干脆把山西省改成大同省得了!”
這司機越說越激動,又爆了幾句臟話。
我又不是本地人,自然無法理解他為什么說大同人,到了地方后他又提醒我不要給錢,景點要錢的乞丐都是騙子,也不要亂買香,容易被宰,總之是個很熱情的大哥。
傍晚時分,應(yīng)縣木塔在落日余暉的照耀下很震撼,從上到下,沒有用一根釘子,全部采用斗拱加榫桙結(jié)構(gòu)。
這塔從風格上一看就是遼代建的,當年遼國很多皇后習慣興建塔禮佛,但純木質(zhì)的很少,保存下來的就更少了,世人夸它和艾菲爾鐵塔齊名不過分,只是不夠出名罷了。
游客只能進一層看,上不去,樓梯封死了。
從內(nèi)部近距離看細節(jié)更加的震撼,那種老木頭的滄桑感,塔周雕刻的繁華感,還有鎏金釋迦摩尼的空靈感,置身其內(nèi),仿佛瞬間穿越到了古代一般。
真是個好地方,我開眼了,這種塔的等級在當年應(yīng)該比彬縣的磚塔還要高。
這個點兒游客少了很多,看了一圈后,我下意識將注意力放倒了腳下的青條石磚上。
左右看了看,我將包放在了條磚上,然后開始繞著包轉(zhuǎn)圈。
用腳丈量從我的包到塔身的直線距離,然后根據(jù)經(jīng)驗,不斷調(diào)整包的擺放位置。
用包當參照物,嘗試了一會兒,我便大致摸準了“塔基”的方位。
一旦定好了塔基那就能找到“塔心”。
沒有別的意思,我就是隨便定著玩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