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輪問題問完后,李亦舒對陳實的評價,愈發(fā)高了。
甚至她有種錯覺,對面接受采訪的,并不是個十八、九歲的大一新生,而是個閱歷豐盛、睿智且風趣的企業(yè)老總。
“李記者,還有問題么?”
“沒有了,陳實,再次謝謝你,能抽空接受我們報社的采訪?!?
“哈,我還是那句話,該說謝謝的是我才對,李記者,那我最后做個總結吧?”
“可以啊,最好不過?!?
“嗯。”
陳實點了點頭,開始作最后的總結發(fā)。
“我始終覺得,我現在取得的成績,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成績,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沒有學校的幫助,沒有老師的扶持,沒有伙伴們的努力,遇見網就不會是今天的遇見網,陳實也沒資格成為今天的陳實?!?
“所以——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啊,不過是有人在替我負重前行?!?
最后這句話,放在后世,那是爛雞湯,有些營養(yǎng),但是絕對不多。
可在而今這個年代,那就是絕對的金句啊,要多鏗鏘就多鏗鏘,要多發(fā)聵就多發(fā)聵。
李亦舒頓覺震撼,拿出紙筆,刷刷給寫了下來。
姜初然作為校宣傳部的實習記者,全程看著陳實被采訪。
這也是她第一次、不帶任何個人情緒,客觀的去審視陳實。
給她的感覺,熟悉卻又陌生。
熟悉的是樣子,尤其是說話時,喜歡挑眉的習慣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