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別人。
姜麒麟還不會有這個揣測。
但現(xiàn)在被問心的是崔聞道這個讀書人。
那么,陳東曾經(jīng)給出的那個答案,或許就是最契合崔聞道的道心,也是最有可能幫他度過這場問心之劫!
但姜麒麟并不打算提醒。
天路之上,大道爭鋒。
更遑論,崔聞道之前還和古蒼月等人聯(lián)手對他出手。
他還沒圣母婊到這種程度!
現(xiàn)在崔聞道被問心,道心不穩(wěn),他不曾對其出手,已經(jīng)算是最大的仁慈了。
轟隆隆……
天威血浪,浩蕩翻涌。
千米高的浪頭,如山岳橫移,在天路之上逞兇至極。
無邊血氣,渲染著蒼穹。
轟鳴巨響,劍潮肆虐。
九霄之上的遠(yuǎn)祖之聲,依舊在吟唱。
但天路上,卻靜謐壓抑的厲害。
除了姜六爺和姜麒麟在趕路外,古蒼月、黑袍天狼和張春秋,此時都停了下來。
他們已經(jīng)推測出了崔聞道正在經(jīng)歷什么。
正是因為知曉,所以即便還能硬抗天威和劍潮,也不敢如姜六爺和姜麒麟那般繼續(xù)前進(jìn)。
不論姜六爺還是姜麒麟,都是“無天境地”中陳東的墊腳石。
他們已經(jīng)做好了死亡的準(zhǔn)備,所以此時才能肆無忌憚的前進(jìn),更何況本身就還有姜家在天路上的特權(quán)庇護(hù)。
而他們,卻沒有!
他們踏天路是想叩門登天,更不想死。
所以停下,用最好的狀態(tài),迎接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問心,是最好的選擇!
否則在拼命趕路的時候,天威和劍潮、壓身已經(jīng)足夠讓他們煎熬了,再有問心突然而來的話,對他們而,將是無法防備的殺身浩劫。
屆時別說問心的過程了,甚至在猝不及防下直接被沖垮道心也不奇怪。
“為什么讀書?”
崔聞道跪伏在地上,上身佝僂,體若篩糠,仿佛癔癥般,口中不斷重復(fù)著這個問題。
他臉上暴凸起的青筋血管,越發(fā)的凸顯,甚至那些皸裂出的一道道細(xì)口,將他的面龐畫得稀碎,零零散散的臉皮,仿佛在下一秒就可能如同墻皮一般掉落下來。
筆卷始終懸停在他的面前,書卷瘋狂翻頁的同時,也與毛筆爆發(fā)著刺目金光,更是卷起狂風(fēng),肆虐周遭。
可他周身的氣勁,卻是在衰弱。
如同他的身體、氣勢一般,在這極短時間里,以一種不可逆的勢頭極速腐朽著。
隨著時間推移。
他的道心,早已經(jīng)斑駁不堪。
直指本心,如果不能自證,無法契合上蒼,那所有的答案,就都不是答案,反倒是催命符。
他是儒家,修行千年,卻從不曾去求證過,自己為什么讀書!
仿佛從儒家誕生那一刻起,讀書就成了理所應(yīng)當(dāng)!
但現(xiàn)在,他幾乎快崩潰了。
這個崔聞道從來不曾考慮過的問題,卻是成了壓崩他道心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身為儒家,不知道為什么讀書,不免有些玩笑。
可擺在崔聞道面前的事實就是如此。
這極短的時間里,他腦海中思緒萬千,如同迅雷閃電般,迸現(xiàn)過無數(shù)個答案。
每個答案一出現(xiàn),便被他瞬間否決。
而每一次的否決,又讓他的思緒陷入更深層次的囫圇之中。
詢問,自證,求證……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千難萬難。
如果不是踏天路上被問心,單憑問心這個過程,如果最終成功,那也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悟道,是道心徹底的蛻變。
最好的例子,莫過于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只是相較于龍場悟道,崔聞道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卻不僅是問心悟道,而是生死。
嗡!
一圈金光突然從崔聞道身下滌蕩而出。大作的狂風(fēng),戛然減弱了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