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門初奉律,仗戰(zhàn)始臨戎。
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
未展六奇術(shù),先虧一簣功。
防身豈乏智,殉命有馀忠。
漸入寒冬百鳥歸,凌煙閣前誓師回。
不曾相聞兩行淚,家國二字難相隨。
劍指高麗敵膽摧,赤焰弓下抖虎威。
三千烈火英魂鑄,紅纓槍下枯骨堆。
這是唐朝李世民征高句麗時寫下的一首詩,名為《傷遼東戰(zhàn)亡》。
描寫了征高句麗的戰(zhàn)況是多么的激烈
,很凄慘。
這次太子李承乾與李慎一起去征高句麗同樣得到了全大唐的關(guān)注,尤其是群臣的關(guān)注,
本來征高句麗李世民是準備御駕親征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卻換成了李承乾。
這對于世家這些不希望李承乾當皇帝的派系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
李承乾如今欠缺的就是軍功,如果這次凱旋而歸,那李承乾的地位將穩(wěn)如泰山,無人能夠撼動。
出征的日子終于來臨,一大早人們就聚集道東城門外,因為這里是舉行誓師大會的地方。
今日李承乾依舊是一身銀盔銀甲,跟演武的時候穿的一樣,后面除了五千太子六率以外,還有十萬兵馬。
這次出征前頭部隊的十五萬兵馬已經(jīng)出發(fā)了,運送物資還有重型的攻城器具。
李承乾帶領(lǐng)的只是十萬兵馬前行即可。
李慎的主意沒有像前世看的小說一樣,采取兩面作戰(zhàn),從海洋直取平壤。
這次的目的本來也沒打算速戰(zhàn)速決,既然是給李承乾刷聲望,當然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從高句麗的西邊小城一點一點慢慢蠶食,大量吸收高句麗的百姓,以仁義之師的名義,宣傳大唐百姓的待遇,比如,大唐百姓成年就給地,大唐百姓的稅收比高句麗低等等。
讓高句麗的百姓對大唐充滿向往,其實按照李慎的想法,再來一次救民行動。
之后在撤出去,讓百姓在享受一次他們朝廷的冷漠的殘忍,之后再攻打會更容易一些,
只不過李世民覺得這樣太傷民了,所以還是慢慢來。
清晨的太陽從東方升起,當?shù)谝豢|陽光照射在大地的時候,也同樣照射在東城的十萬將士身上,
一身鎧甲金光燦燦,還真就有一種滿城盡是黃金甲的感覺。
李世民和大臣們來到城樓之上,李世民看著騎著戰(zhàn)馬而來的太子,猶如看到了當初的自己,
而高祖也是站在這里送自己出征,這難道就是傳承么?
“諸君凱旋。”李世民沒有多余的話語,十萬人說了也是白說。
李承乾揮舞了一下手中的戰(zhàn)旗,大喝一聲:
“大唐萬勝。”
而緊接著身后的六率一起大喊:
“大唐萬勝。”
“大唐萬勝。”
最后十萬眾將士一起如浪潮一般大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