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頁是李世民親筆寫的圣旨,很簡潔,但內(nèi)容卻很爆炸。
封:紀(jì)王李慎為十道黜陟使,巡察十道,所到之處受紀(jì)王節(jié)制,如朕親臨,授紀(jì)王便宜行事。
李慎看完后仔細(xì)的看了一下印章,上面赫然是“皇帝行璽”四個大字。
李慎腦袋瓜子瞬間就炸了。
“皇帝行璽?”李慎叫出聲來。
“什么?”王玄策聽后也是一驚。
要知道唐時期的圣旨落款不是蓋皇帝玉璽就完事的,
而是有一大堆簽名,從宰相、副宰相,到中書舍人、給事中,再到接受這份圣旨的尚書省官員、制作圣旨的工作人員等,大家都要簽名。
李慎以前接受過封賞的圣旨,上面有一半都是簽字的地方。
而蓋的印章上面也不是皇帝行璽,而是“皇帝之璽”四個字。
這份圣旨是李世民沒有通過三省,獨自下發(fā)的一份敕封詔書。
李慎都覺得他老爹回長安以后可能都得被彈劾。
唐朝可是跟明清不一樣,明清已經(jīng)是皇權(quán)專制,廢除宰相一職,圣旨上只蓋皇帝的玉璽。
唐朝需要過三省,不合理還得給你反駁回去。
李慎把圣旨遞給王玄策讓他看看,王玄策看后好一會才說道:
“王爺,這個官是不是有些太大了,十道黜陟使,還可以調(diào)集府兵,重點是后面的便宜行事,是不是有些......”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其實李慎也納悶,自己都說了是去廣州辦黨仁弘的事,辦完事自己就回來了,要不是河道這檔子事,李慎都不會在此地停留。
他爹給他整這么大的官,還給這么大權(quán)力,這是要干什么啊。
“王爺,你說會不會跟廣州之行有關(guān)?”王玄策突然問道。
“何出此?”李慎不解的看著他。
“黨仁弘再怎么說也是一個功臣,而且還是老臣,陛下或許是怕黨仁弘不服王爺你,所以才封你一個大官來震懾黨仁弘。”
王玄策的話頗有道理,李慎點點頭
“嗯,確實有這個可能,現(xiàn)如今出了黨仁弘這個事,阿耶對于貪贓枉法之事深惡痛絕,
你說有沒有可能過段時間,阿耶讓我去全國跑一圈?”
李慎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他那個爹平時都挺靠譜,只有跟他倆才不靠譜。
他是越想越覺得很有可能。
“王爺,現(xiàn)如今不要想那么多,這個身份對付席辯應(yīng)該是綽綽有余了?!蓖跣哒f道。
他對王爺和陛下的父子情仇不方便評價。
就在這時,外面一名負(fù)責(zé)在刺史府登記李大辯罪狀的侍衛(wèi)跑了回來。
“王爺,王爺,出大事了。李大辯在牢中自縊了。”
(上課:
玉璽從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zhì),稱為“玉璽”,
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
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nèi),這就是“傳國玉璽”。
天子六璽的用法:皇帝行璽——凡封命(諸侯王及官員)用之;
皇帝之璽——凡賜諸侯王書用之;
皇帝信璽——凡發(fā)兵用之;
天子行璽——征召大臣用之;
天子之璽——策拜外國事務(wù)用之;
天子信璽——事天地鬼神。
一般時候傳國玉璽是不會使用的,
下課。)_k